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基层治理创新是国家权力与基层互动、推动社会治理日趋精细化的重要工具。基层治理创新蕴含着丰富的国家与社会、政府与民众的互动逻辑。当前,随着社会治理重心的逐渐下移,各地方的基层治理创新实践层出不穷,涌现出一大批形式多样的基层治理创新模式。通过深入基层治理场域进行参与式观察,本研究发现:同一基层治理创新形式,引入宏观制度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相似的治理系统中,在有些子系统中发展“如鱼得水”,有力地促进了社区治理进程,而在有的子系统中却“如履薄冰”,发展过程举步维艰,制度创新的效果大相径庭。通过长时间地跟踪调研,本研究发现,在基层治理场域中,行动者的因素在基层治理创新实施过程与效果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特别是作为关键人物的制度企业家,当然,对于一项制度创新而言,制度企业家不可能完成所有的工作,只是作为核心行动者而存在,基层治理场域中的其他行动者也同样重要。那么,本研究的问题是:制度企业家在基层治理制度创新成功落地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是什么?制度企业家与其他主体又是怎样进行互动并推进基层治理制度创新的?鉴于此,本研究选取w区三个案例作为多案例比较研究对象,以基层治理创新落地的过程作为线索,从而揭示基层治理创新“黑箱”。
沿循新制度主义的研究范式,本研究对学界关于“制度创新的制度企业家”研究进行耙梳。既有研究表明,制度企业家是制度创新与变革的关键因素,并对制度企业家的概念、制度企业家的个人特质、制度企业家进行制度创新所采取的策略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但从研究的拓展性与周延性来看,现有研究过于强调个体而忽视整体,长于挖掘单向度的影响因素及策略分析,而忽视主体参与制度创新的内在过程剖析,且缺乏对于制度企业家的分类研究及清晰的角色界定。因此,本研究以行动者网络理论(ANT)为理论工具,并以网络中的信任机制作为理论切入点,结合基层治理创新的具体实践,构建“基于信任建构行动者联盟”分析框架。通过对基层治理创新的行动者、基层治理创新“进场”的三重逻辑以及分别基于利益、资源、情感的信任建构起来的利益共同体、情感共同体以及规范共同体的分析,完整展现了基层治理创新中建构行动联盟的全过程。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是以嵌入式多案例比较分析作为研究方法,且遵循最大相似体系设计(MSSD)的案例比较分析逻辑,通过对于三个案例的比较分析,在描述和分析基层治理创新的整体过程的同时,也分析了影响行动者联盟的基本要素,保证研究的完整性。
研究发现,作为制度企业家的社区党支部书记在基层治理创新中,向上获取资源、向下动员居民的双向度努力是否能够很好地契合,是决定基层治理创新成熟度以及其发展路径的关键。一方面,向上资源的获取对于保证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存而言是必要的;另一方面,向下动员居民参与是基层治理制度创新的初衷所在,也是形成行动者联盟的重要工具。以基层治理创新形成过程为线索,基于政绩逻辑、资源逻辑与动员逻辑的多重考虑,基层治理创新中的各个行动者就“开展基层治理创新”这一活动达成一致,基层治理创新得以“进场”。且在基层治理创新落地的过程中,以制度企业家为核心生成行动者联盟的过程,展现了以信任建构为基础的行动逻辑,通过利益共同体、情感共同体、规范共同体的逐步构建,基层治理创新的行动者场域中生成了各个板块的信任机制构成的共同体,从而组成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共同体,基于网络中的信任机制产生的利益共享、资源依赖、情感共识缺一不可,从而逐步建构形成行动者联盟。
对于社区治理而言,基层治理创新嵌入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基层治理创新需要扎根于社区、服务于社区,充分考虑制度创新的长期性、常态化与可持续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把握社区治理创新的共性与个性,掌握普遍规律的同时,允许“百花齐放”。在这个过程中,居民对于自身身份的认知也发生了转变,从陌生人到社区人,促成了社区治理场域行动者联盟与社区共同体的构建。社区共同体的构建,是充分动员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实现社区事务大家管、社区收益大家享的重要途径,这一基层治理实践嵌入社会治理与国家建构进程中,是助益国家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关键一步。
沿循新制度主义的研究范式,本研究对学界关于“制度创新的制度企业家”研究进行耙梳。既有研究表明,制度企业家是制度创新与变革的关键因素,并对制度企业家的概念、制度企业家的个人特质、制度企业家进行制度创新所采取的策略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但从研究的拓展性与周延性来看,现有研究过于强调个体而忽视整体,长于挖掘单向度的影响因素及策略分析,而忽视主体参与制度创新的内在过程剖析,且缺乏对于制度企业家的分类研究及清晰的角色界定。因此,本研究以行动者网络理论(ANT)为理论工具,并以网络中的信任机制作为理论切入点,结合基层治理创新的具体实践,构建“基于信任建构行动者联盟”分析框架。通过对基层治理创新的行动者、基层治理创新“进场”的三重逻辑以及分别基于利益、资源、情感的信任建构起来的利益共同体、情感共同体以及规范共同体的分析,完整展现了基层治理创新中建构行动联盟的全过程。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是以嵌入式多案例比较分析作为研究方法,且遵循最大相似体系设计(MSSD)的案例比较分析逻辑,通过对于三个案例的比较分析,在描述和分析基层治理创新的整体过程的同时,也分析了影响行动者联盟的基本要素,保证研究的完整性。
研究发现,作为制度企业家的社区党支部书记在基层治理创新中,向上获取资源、向下动员居民的双向度努力是否能够很好地契合,是决定基层治理创新成熟度以及其发展路径的关键。一方面,向上资源的获取对于保证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存而言是必要的;另一方面,向下动员居民参与是基层治理制度创新的初衷所在,也是形成行动者联盟的重要工具。以基层治理创新形成过程为线索,基于政绩逻辑、资源逻辑与动员逻辑的多重考虑,基层治理创新中的各个行动者就“开展基层治理创新”这一活动达成一致,基层治理创新得以“进场”。且在基层治理创新落地的过程中,以制度企业家为核心生成行动者联盟的过程,展现了以信任建构为基础的行动逻辑,通过利益共同体、情感共同体、规范共同体的逐步构建,基层治理创新的行动者场域中生成了各个板块的信任机制构成的共同体,从而组成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共同体,基于网络中的信任机制产生的利益共享、资源依赖、情感共识缺一不可,从而逐步建构形成行动者联盟。
对于社区治理而言,基层治理创新嵌入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基层治理创新需要扎根于社区、服务于社区,充分考虑制度创新的长期性、常态化与可持续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把握社区治理创新的共性与个性,掌握普遍规律的同时,允许“百花齐放”。在这个过程中,居民对于自身身份的认知也发生了转变,从陌生人到社区人,促成了社区治理场域行动者联盟与社区共同体的构建。社区共同体的构建,是充分动员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实现社区事务大家管、社区收益大家享的重要途径,这一基层治理实践嵌入社会治理与国家建构进程中,是助益国家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