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SSC的双馈风电场并网系统次同步振荡抑制方法研究

来源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pingk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在建设大型风电基地的进程中,主流双馈风电场经固定串补通道外送功率时面临诱发次同步振荡(SSO)的风险问题。现有风电SSO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升级、改造双馈风机(DFIG)控制策略和设计并联型FACTS抑制装置,鲜有文献报道串联型FACTS抑制装置。本文针对双馈风电场并网系统的SSO问题,研究基于H桥型静止同步串联补偿器(H-SSSC)的风电SSO抑制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建立了双馈风电场-固定串补辐射型并网系统模型,主要包括DFIG及含固定串补的RLC输电线路数学模型。搭建了双馈风电场并网系统时域仿真模型,仿真复现了现场发生的SSO现象;通过对网侧次同步电气量进行特征分析,确定了快速、准确反映系统振荡信息的次同步电流信号。
  针对H-SSSC接入双馈风电场并网系统的场景,主要分析了次同步电流及H-SSSC的调制方式对H桥模块直流电容电压波动的影响。建立了叠加有功电压矢量的H-SSSC电压均衡策略,基于H-SSSC参数设计方法搭建了时域仿真模型,验证了均压策略的有效性;同时,直流电容电压仿真分析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分析了双馈风电场并网系统SSO的诱发机理,提出了H-SSSC附加有源阻尼(SADC)控制策略。利用H-SSSC输出与线路中次同步电流同相位的次同步电压,使H-SSSC等效为正电阻,确保系统总电阻为正而不具备发生SSO的条件。基于时域仿真模型,频域及时域分析均验证了该策略的有效性。并且SADC策略参数在多种运行工况下表现出较优的鲁棒性。
  研究了利用H-SSSC替代部分固定串补(FSC),组成较为经济的混合串联补偿(HSC)装置结构;借助H-SSSC灵活调节输电线路串补度,并通过SADC策略抑制SSO,HSC装置可为双馈风电场并网系统SSO抑制问题提供一种解决方案。基于仿真算例,验证了HSC装置在多种系统运行工况下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继电保护设备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第一道防线。对保护设备进行准确的可靠性评估并提出相应的状态检修建议,对于提高继电保护设备的可靠性、保障电网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保护设备失效特性出发,研究保护设备可靠性评估新方法;并以继电保护设备运行状态数据为基础,建立保护设备的状态评价指标集,对其进行状态评估,为状态检修提供参考依据。  首先,通过分析继电保护可靠性基础数据来源、分布特点,设计了保
继电保护作为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快速性和准确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前电力系统运行方式灵活多变,用户用电需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传统的定值都是在最大运行方式下整定,最小运行方式下校核保护性能,这种方式下保护定值不能满足实时电网运行要求,使得保护误动或者拒动,造成电网事故扩大。在此背景下对保护定值进行在线校核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首先对继电保护定值
学位
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输电线路的研究趋于成熟,而配电线路作为用户端架空线路范围大、分布广,直接影响用户的用电体验,配电线路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而在配电线路发生的事故中,雷击事故占了很大的比重,其中因雷击造成的配电线路短路、断线等跳闸事故已经占到配电线路总事故的50%-70%,所以正确认识、评估及预防雷电对配电线路造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研究了不同防雷配置下的配电线路耐雷水平及雷击跳闸率的工
学位
变压器作为最重要的电力设备之一,其安全稳定运行对电力系统至关重要。变压器绕组变形在所有类型的变压器故障中占相当大的比例,如不能及时发现,可能会损坏变压器固体绝缘,造成绝缘击穿事故。  本文利用Ansys软件建立了变压器二维有限元模型,计算绕组电容、电感参数;利用Simiulink软件建立了三相变压器分布式参数等值电路模型,模拟实际电网运行状态。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搭建的仿真模型结构合理、精确度高,为后
学位
变电站继电保护设备可靠工作保证了变电站的运行稳定性。随着智能站的发展,复杂的智能设备、网络化的光纤链路、标准化的通信模型给智能站运维人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目前智能站的多源异构数据统一管理和运用难以实现。针对海量的继电保护设备缺陷数据,检修运维人员缺乏有效的缺陷数据分析方法。另外,智能站继电保护二次回路故障诊断也较为困难。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减少变电站继电保护设备缺陷,实现二次回路故障诊断为根本目的
学位
多回大容量直流异步外送、新能源规模化并网,使得区域电网呈现显著的低惯性特征,其网架结构蕴含了复杂的稳定特性。长期以来,在电网规划设计和运行中忽略了系统惯性的影响,且基于完整的同步电网条件对备用需求进行设置。对于直流和新能源高渗透的低惯性电网,一方面,风电、光伏等波动性电源加剧了运行方式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多类型交直流故障使得故障分析数目大为增加。因此,当前迫切需要掌握新能源高渗透型电网的惯性特性,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的性能直接影响变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而继电保护装置性能的测试通常由专用的继电保护测试仪来完成。大量调试现场的反馈信息,特别是针对保护单体的调试反馈信息,表明使用现有的数字式继电保护测试仪来完成保护装置的单体调试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以及时间,而且,利用现有的数字式继电保护测试仪无法完成对保护装置的通信一致性检查。  为提高数字式继电保护测试仪的测试效率和测试效果,测试过程标准
随着多项新能源和常规电源打捆联合外送的特高压直流工程建设,送端区域电网将形成多类型电源互补且交直流混联的新特点。新能源渗透率的大幅度提高,对交直流混联送端电网的安全稳定特性将产生较大影响。本文针对多能互补交直流混联送端电网,从暂态稳定性的角度,对大规模新能源并网方案、电源组织方案和新能源极限消纳能力等三个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  分析了规模化新能源采用不同拓扑结构和并网点方案下送端电网的特性。提出了
我国东北地区源荷供需矛盾突出,新能源装机容量的持续增长和负荷增速的不断下降加剧了电网的供需差异,调峰问题愈加严重。东北地区供热期热电机组以热定电方式运行,电网低谷调峰极其困难。为解决电网调峰难问题、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效率,国家发布多项政策开放调峰辅助服务市场,鼓励机组及其他可控负荷参与调峰。目前主流的调峰方案均存在环境及运行效率等方面的不足。利用储能技术的电能双向流动、能量时移及灵活调节的特点,能够
学位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泛在电力物联网”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正向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迈进。“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实现,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智能技术等各方资源提供充足有效的信息数据。电力线载波通信利用现成的电力网络作为通信信道,大大节省了建设信道的投资,具有天然的网络通道资源和应用的灵活便利性,作为光通信的补充和延伸,电力线载波通信是泛在电力物联网通信技术的重要选择之一。本文以地埋电缆为传输介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