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国家的族群关系,影响着该国的稳定与发展。马来西亚作为一个多元族群构成的国家,面临着复杂的族群问题。马来人族群与非马来族群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不平等地位凸显,1969年曾发生“5·13”族群暴力事件。马来西亚印度移民人口比重占该国总人数的第三位,但马来西亚的印度人族群,在各个领域都处于弱势地位,受到马来人主导的政府不公平政策的打压,再加上20世纪70年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兴起以来,穆斯林对印度教徒的宗教迫害,使得印度人族群与马来人族群之间的关系,存在着多方面的冲突。本文从经济、政治、社会三个层面,观察马来人族群与印度人族群在不同时期的互动,分析两个族群之间的关系。殖民地时期,受到英国殖民政府“分而治之”政策的影响,在经济领域,绝大多数聚集在种植园里的印度人,与马来人之间几乎没有交集,只有极少数印度商人与马来人之间发生了商业上的联系;在政治领域,马来人与印度人之间在政治认同上不相一致;在社会领域,印度教徒的种姓制度使其与所处的穆斯林社会相隔离,二者之间并没有发生明显的互动。马来西亚独立后,“5·13”事件之前,在经济领域,以马来人为主体的政府实行有利于本族的经济政策,印度人的经济利益得不到保障;在政治领域,代表印度人利益的政党逐渐地被边缘化;在社会领域,印度人的泰米尔文教育进一步衰落,陷入困境。“5·13”事件之后,经济上,马来政府推行了更加温和的经济政策;政治上,“一党独大”逐渐被“两线制”政党体制所替代,兴权会等代表印度人的新兴政治力量崛起,族群平等有了进一步地发展;在社会领域,随着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兴起,印度教徒面临着穆斯林在宗教上的迫害,两个群体之间出现暴力冲突事件。虽然就目前来看,马来西亚印度人群体与马来人之间的冲突并不足以威胁整体国家的安全,但是如果印度人族群作为弱势群体的权益得不到进一步保障的话,势必会影响一个国家内部的族群关系乃至国家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