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研究不同对比剂浓度、注药速率对256层螺旋CT肋间后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2评估256层螺旋CT不同的组合后处理技术在肋间后动脉(PICA)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3选用256层螺旋CT肋间后动脉血管成像的方法,对肋间后动脉的解剖进行研究,旨在为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提供肋间后动脉相关解剖学的信息。方法1对432例患者利用256层螺旋CT行胸部双期扫描检查。432例随机分为(Ⅰ~Ⅳ)4个大组,每组108例,分别以Ⅰ组:注射速率为3ml/s,对比剂浓度为300mgI/ml(碘海醇300)、Ⅱ组:注射速率为4ml/s,对比剂浓度为300mgI/ml(碘海醇300)、Ⅲ组:注射速率为3ml/s,对比剂浓度为350mgI/ml(碘佛醇350)以及Ⅳ组:注射速率为4ml/s,对比剂浓度为350mgI/ml(碘佛醇350)。数据传至EBW4.0.2.145工作站并进行图像重建。2对108例患者行256层螺旋CT胸部双期扫描检查(除外累及肋间后动脉的患者)。采用工作站对所有动脉期薄层重建横断面图像进行分析。所有病例应用A组(MPR+VR)、 B组(MPR+CPR)、C组(MPR+MIP)3组组合后处理技术观察肋间后动脉。3利用MPR+MIP组合后处理技术对2012年10月~2013年8月因疑胸部占位性病变或纵隔大血管病变来我院行胸部双期增强扫描的108例患者(除外累及肋间后动脉的患者)行肋间后动脉血管成像。详细记录每对肋间后动脉的有无、起点方位、管径、走行及共干情况。所有数据资料均选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对比剂浓度为350mgI/ml,注药速率为4ml/s时肋间后动脉图像质量最佳。2①A组(MPR+VR)肋间后动脉的总显示率为87.35%,其中左侧肋间后动脉显示率为86.01%,右侧肋间后动脉显示率为88.68%。 B组(MPR+CPR)肋间后动脉的总显示率为83.54%,其中左侧肋间后动脉显示率为83.74%,右侧肋间后动脉显示率为83.33%。 C组(MPR+MIP)肋间后动脉的总显示率为94.19%,其中左侧肋间后动脉显示率为93.62%,右侧肋间后动脉显示率为94.75%。②A组(MPR+VR)能够完整显示肋间后动脉的共有139支,有1559支不能完整显示肋间后动脉。B组(MPR+CPR)能够完整显示肋间后动脉的共有1216支,有408支不能完整显示肋间后动脉。C组(MPR+MIP)能够完整显示肋间后动脉的共有1714支,有117支不能完整显示肋间后动脉。C组(MPR+MIP)显示肋间后动脉肋间后动脉大体解剖形态的显示最佳。3①108例肋间后动脉的共干情况:其中有13例为相邻2支肋间后动脉共干,与右侧支气管动脉共干的肋间后动脉共有58例(53.70%)。②其中左侧肋间后动脉大部分起自于胸主动脉的后壁,少部分起自于胸主动脉的右后壁;右侧肋间后动脉的起点方位位于胸主动脉的后壁、右后壁和右壁,并且由上而下自胸主动脉的右壁渐渐向胸主动脉的后壁移行。③肋间后动脉由上而下,逐渐增粗,其中以第9、10及11肋间后动脉的外径最粗。④两侧肋间后动脉自胸主动脉发出后的走行情况不尽相同。右侧肋间后动脉横跨相应胸椎椎体的前方进入肋间隙,而左侧肋间后动脉经过各个胸椎椎体的左侧面进入肋间隙。结论1①256层螺旋CT对比剂浓度、注药速率均可影响肋间后动脉图像质量。②采用较高对比剂浓度(350mgI/ml)和较快注药速率(4ml/s)能获得优质的肋间后动脉图像。2256层螺旋CT应用MPR+MIP组合后处理技术能使肋间后动脉走行等解剖结构得到良好的显示。3256层螺旋CT肋间后动脉血管成像对肋间后动脉有较高的显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