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广袤地西辽河流域孕育了位于中国北方的西辽河地区的文明,这里是农牧交壤地区,也是中华文明形成发展重要起源地之一。远古人类在利用和适应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同时,形成了自有的一套文化发展体系,以至于本区新石器时代来临后,本地区的发源于旧石器时代的猎采经济也被完整地继承和保留了下来,这一具有特色的渔猎经济对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影响一直贯穿始终(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故而在农业产生后,也走了一条以渔猎为主向以农耕为主的漫长的转变过程,这种文化后来被称为:“早期的渔猎—农耕文化”。以各种文明要素作为研究基础,即对每个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社会组织状况,以及宗教等上层建筑的归纳总结,将西辽河地区的文明进程大体按时间段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距今8000~7200年,西辽河地区为新石器时期的起始阶段,包括文化:兴隆洼文化。这个时期以农业、制陶业的出现为开始的标志,以贫富分化的出现为结束的标志,是文明的物质基础奠基期。人们逐步过上了定居的生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产品开始有些“剩余”出现在这一时期的最后阶段,至此社会最终出现了分层现象。这一时期的玉器尚处于玉器发展的初期,从其特点可以观察一二,如体形小,数量少,制造简单无纹饰等,这些我们透露其都在制作水平还很原始,此时的玉器制作已有了钻孔、抛光的技术。社会经济以渔猎为主,属于母系氏族的后期阶段;第二阶段,距今7200~5500年,文化包括: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早中期。这个阶段是一个文明要素群生的阶段,生产力进步主要表现在陶器和玉石器的制造上。农业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的宗教与其他文明要素同步发展,宗教祭祀内容与方式发生了变化,相对上一阶段宗教崇拜更为先进,表现在目的性的突出,开始有了独立的祭祀区,并与社会管理组织密切相关。对偶婚出现并成为主流。以渔猎为主社会经济发展继续向前发展,属于早期酋邦制社会;第三阶段,距今5500~4500年,文化包括:红山文化晚期至小河沿文化。此时期流行玉器,表现在礼器使用和唯玉随葬,宗教信仰升级到龙凤崇拜和首领崇拜。红山文化时期玉器的雕琢和使用已具有一定规模,已有了较为完备的玉礼制系统,这一时期以大型祭祀遗址为主流,大量的积石冢群的发现,冢坛合一,为研究礼仪的萌芽与家长制公社提供了证据。此间的社会经济发展是渔猎与农业并重,属于高级酋邦社会;第四阶段,距今4500~3500年,文化包括:夏家店下层。这一时期金属工具及文化城址的出现。建筑方面的生产力发展主要体现在石灰、类似于水泥性能的混合土的应用;冶金的发明。在冶金方面:东北青铜文化由西辽河地区的青铜文化为领头者,主要在形成过程中承担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以及吸收周边发达文化的精华部分。到夏家店下层时期对墓葬的规划处理更为先进和复杂,开始出现不同阶级的墓地的分化,这时阶级、礼仪应已初步形成,至此古国形态在墓葬中也有了具体的体现。这一阶段社会发展到早期青铜时代,而社会经济也开始以农业为主,属于早期国家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