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小麦白粉菌闭囊壳在病害循环中的作用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MA87730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白粉病是由禾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Blumeria graminis f.sp. tritici)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的小麦病害。为了进一步弄清四川省小麦白粉病的病害循环规律,本研究通过在实验室内设置不同的温度梯度与相对湿度梯度,探讨了不同梯度下保存的闭囊壳的存活情况;在低海拔地区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种植麦苗,并设置对应的闭囊壳存放点,探讨在自然环境下的闭囊壳和白生麦苗的生活情况;并初步探讨了闭囊壳发育成熟时期和小麦白粉病可能的田间野生寄主。通过在实验室内设置不同的温度梯度与相对湿度梯度,测定不同梯度下保存的闭囊壳存活率与产孢率。结果显示,在不同温度梯度下保存6个月后,在低于20℃下保存的闭囊壳存活率高于50%,且有50%左右的产孢率;在20℃~25℃下保存的闭囊壳存活率仅有40%左右,产孢率也只有30%左右;在30℃及以上的温度下保存的闭囊壳存活率只有30%左右,产孢率为20%左右,但产生的子囊孢子没有侵染活性。在不同相对湿度梯度下保存6个月后,低于40%相对湿度下保存的闭囊壳存活率高达90%左右,产孢率也大于80%;40%-70%相对湿度下存活率与产孢率随湿度增高而降低,70%下达到最低,存活率与产孢率分别为22%与14%;80%相对湿度以上保存的闭囊壳最慢也会在一个半月后存活率降为O%,且在保存一个月后产孢率就降至0。初步表明闭囊壳对湿度的敏感度要高于温度。在不同自然环境下放置闭囊壳,并种植麦苗以模拟田间自生麦苗。结果表明,在低海拔地区,田间放置的闭囊壳最多三个月后存活率就降为0%,而种植的小麦麦苗则最多能够存活两个月,无法参与病害循环;而在屋檐下、仓库等有着通风、遮阴、避雨等条件良好的地方放置的闭囊壳可存活较长的时间,能够在秋小麦播种的时候释放子囊孢子对秋苗进行侵染。这意味着在四川省的低海拔地区,在屋檐下等地方存放的闭囊壳可能是小麦白粉病秋季侵染的侵染源之一。在田间对不同抗性的小麦进行分生孢子接种,调查分生孢子堆的产生时间及所占比例,以及闭囊壳的产生情况,并将闭囊壳取回测定活性。结果表明高感小麦品种很快就感染病害,且后期较易产生闭囊壳,通过闭囊壳的活性测定初步推测闭囊壳的发育及成熟时间约为两到三周,在小麦收获时基本所有闭囊壳都完全成熟并且拥有释放子囊孢子进行再侵染的能力。从田间调查并取回带有白粉菌的野草叶片,并采集野草种子后消毒与小麦一起繁育,在繁育的植株上分别接种野草白粉病与小麦白粉病并进行对比。发现小麦白粉菌可侵染野燕麦叶片,不能侵染鹅观草叶片;而野燕麦与鹅观草白粉菌都不能侵染小麦叶片。因此初步推测野燕麦可能为小麦白粉菌的田间野生寄主之一。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0%、1%和2%氧气含量的低氧环境对玉米象广州品系、米象广州品系、谷蠹成都品系、赤拟谷盗中山品系、赤拟谷盗益阳品系、杂拟谷盗濮阳品系、锯谷盗南阳品系和嗜卷书虱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