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是我国稻区的常发性害虫之一,化学防治效果较差。近年来,由于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二化螟的生物防治手段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利用二化螟卵寄生天敌赤眼蜂的生物防治法及利用二化螟性信息素的物理防治法都被证实为有效的防治手段。本实验是基于害虫生物防治理论和实践应用的基础上,探究二化螟性信息素对其优势卵寄生天敌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的寄主定位、寄生行为及寄生效果是否存在影响,结果如下:1、比较了不同寄主繁育的稻螟赤眼蜂(不同的成蜂早期经历)对不同卵的寄主选择偏好,结果表明:由二化螟卵繁育的稻螟赤眼蜂表现出了对二化螟卵的选择偏好,而米蛾卵内繁育的稻螟赤眼蜂在米蛾卵和二化螟卵间没有表现出寄主选择偏好。2、通过观察米蛾及二化螟两种寄主卵繁育的稻螟赤眼蜂在两种寄主卵上的寄生行为发现,无论繁育寄主是哪种卵,稻螟赤眼蜂在卵表探测时间和钻孔、穿刺及产卵时间上都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稻螟赤眼蜂在米蛾卵上的卵表探测时间要显著高于二化螟卵。此外,通过比较四个处理组的寄生结果发现,除了二化螟卵繁育蜂寄生二化螟卵时的寄生率、羽化率较低外,其他三组处理的寄生率、羽化率均没有明显差异,各处理组的子代蜂在寿命上也没有显著差异。3、稻螟赤眼蜂寄生涂有四种不同浓度二化螟性信息素的米蛾卵,结果发现,随着二化螟性信息素浓度的升高,稻螟赤眼蜂的寄生率明显下降,尤其是当性信息素浓度高于4μg/μ1时,寄生率低于10%。通过性信息素三种主要成分的寄生率实验结果发现,稻螟赤眼蜂寄生率的降低是三种物质共同作用的。通过对各性诱卵的子代寿命及子代雌蜂率的结果分析,性信息素并不影响寄主卵内赤眼蜂的发育,由此推测性信息素影响稻螟赤眼蜂寄生率的阶段发生在寄生行为过程。4、通过观察稻螟赤眼蜂对单粒性诱卵和性诱剂区域内单粒新鲜卵的寄生行为,发现性诱区间会干扰到17%的稻螟赤眼蜂无法准确对寄主定位,性诱剂无论存在于寄主卵上,还是存在于寄主卵的存在区域内,都会干扰到赤眼蜂对卵表的探测与识别,使得大多数赤眼蜂放弃寄主卵。5、通过培养皿生测法,发现稻螟赤眼蜂对四种浓度的人工合成性信息素均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嗅觉偏好;在四臂嗅觉仪的测试结果中,稻螟赤眼蜂在各浓度性信息素区间内的进入次数及平均爬行时间与对照区没有显著差异,同样没有表现出嗅觉偏好。6、通过分析稻螟赤眼蜂在不同性诱剂分布法培养皿内的爬行轨迹,结果发现:无论是中心圆分布的培养皿内还是平均分布法的培养皿内,稻螟赤眼蜂在性诱剂区间和对照区间之间的转移次数都明显增加,但赤眼蜂在两种气味区间内的爬行时间、爬行距离及爬行速度均没有显著差异。在性诱剂环境下,稻螟赤眼蜂的爬行时间、爬行距离及爬行速度与对照环境也没有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