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与顺世:夹缝人生的无奈抉择——论庄子的处世观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ui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思想家。一部《庄子》洋洋洒洒八万言,其思想内涵博大精深。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至今,道家的思想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和关注,引起新一轮的庄学热潮,研究成果丰硕。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庄子文本的解读,对庄子的处世思想做出个人的阐述。庄子的处世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向上追求逍遥游无待的精神自由;向下以安命无为、顺世从俗为落脚点。这两个方面都是在苦难坎坷的现实和人生中的无奈抉择。 引论“庄子处事观的时代背景”。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是古代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动荡时期,战乱频繁,旧的社会秩序土崩瓦解;旧的礼乐制度和意识形态也受到强有力的冲击,百家争鸣,对现实展开批判,呼唤新的社会秩序。 第一章“庄子处世观的哲学依据”。 庄子的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是道。庄子之道在老子的本体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庄子之道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道是本根意义的宇宙本体,即老子的本体论之道。二、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是对道的体悟。 第二章“困惑中的求索:精神超越”。庄子对社会秩序、个体生命、理性认知和人性异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希望通过心斋、坐忘见独的方法来实现精神上的逍遥游,超越现实,摆脱人生的困境。由于无力改变残酷无情的现实,庄子只能把自由的体悟和追求限制在精神的范围内。而精神的空间在“枝经肯綮”的现实中只是一个狭窄的缝隙。 第三章“安命、顺世的处世态度和方法”。庄子的理想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只能存在于精神领域,由此导致了他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安时处顺的态度。这种处世观的目的是保全生命,更重要的是保全人格的独立与精神的自由。
其他文献
在生活中,猝死事件时有发生。而许多老人家出现猝死,就是因为手边没水。    记得两年前,单位有个护士对我说,家里的老爷子最近吃东西总是被呛着。有一次情况还特别严重,呛到之后,老爷子当时是双手乱抓,呼吸困难,脸色也很快由黄变白。幸好她学过几年护理,赶紧让父亲弯下腰,双手按着凳子,然后对着父亲的腰背部猛击了几下,老人家才缓过气儿来。  我得知情况后告诉她,以后老人家吃饭的时候,要在旁边放杯水,这样他就
四堡坊刻是闽西文化乃至福建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是继建阳书坊衰落后,福建境内兴起的另一刻书中心。正如郑振铎先生所说,四堡是清代全国四大刻书中心之一,与江西许湾、武汉和北京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英国杰出女作家,意识流小说的重要代表人物,女权主义批评家。论著《一间自己的房间》和《三个基尼金币》奠定了她的西方女权主义批评理论先驱的历史地
老年人腹泻不止,伴有腹痛、恶心、呕吐;如果出现持续而剧烈的胸痛,病人面色苍白,辗转反侧,大汗淋漓,含硝酸甘油难以缓解,要想到急性心肌梗塞的可能,应尽快送往医院。  为什么腹泻也能引起急性心肌梗塞呢?这是因为,连续腹泻,尤其大量水样便时,人体内有大量水分丧失,引起人体的血容量降低,血液粘稠度增高,造成血流缓慢。老年人对口渴的敏感性降低,口渴到一定程度才能有感觉。如果水分得不到及时补充,脱水程度往往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