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氮杂环配体及多金属氧酸盐构筑的有机—无机杂化超分子自组装体:合成、结构及催化环氧化性能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x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金属氧酸盐(POMs)由于其确定的结构、可控的尺寸以及独特的电荷传递等性能一直倍受关注,在许多领域中都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作为一类重要的烯烃环氧化催化剂体系,多金属氧酸盐对多种类型烯烃环氧化表现出了非常优异的催化性能。然而,这类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往往会溶解在反应体系中,从而以均相催化剂的形式参与反应,因此人们一直期待能够制备出性能优异且易于分离和循环使用的多相多金属氧酸盐基催化剂体系。近期,伴随着配位化学及结构化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一类以多金属氧酸盐和有机组分(配体)为分子建筑块构筑的无机-有机杂化材料得到了迅速发展。研究发现,通过利用有机分子优良的可裁剪性和修饰性,可以实现对多金属氧酸盐的结构和性质进行有效调控,进而构造出具有独特空间结构和性质的多金属氧酸盐基功能材料。这类材料往往能够显示出无机金属氧酸盐与有机组分两者结合的优点,在分子识别、生物传导材料、磁性材料、气体吸附材料及催化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研究和发展空间。近期,文献中已有一些关于多金属氧酸盐基无机-有机杂化材料作为多相烯烃环氧化反应催化剂的研究报道,但从整体上来看,这类催化剂的性能(包括活性、选择性及结构稳定性)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并且一些相关基础问题也需深入研究和探讨,例如有机配体的种类以及与多金属氧酸盐的键合方式是如何影响催化剂的活性中心性质的,材料的空间结构特征与催化性能(活性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等。基于上述情况,本论文主要以氮杂环配体与多金属氧酸盐为结构基元,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一系列有机-无机杂化多金属氧酸盐催化材料,系统的研究了这类材料对不同类型烯烃(特别是难氧化的缺电子端基烯烃)环氧化反应的催化性能。另外,采用各种表征手段对材料的组成、结构、键合(配位)方式进行了表征,并结合理论化学计算等方法对材料的结构与催化性能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催化剂活性中心性质和催化作用机制等问题。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概述如下:1、由咪唑和β-构型八钼酸铵构筑的杂化超分子自组装体的结构和催化环氧化性能采用水热合成法将咪唑配体与β-构型八钼酸铵通过共价键、氢键和π-π堆积等相互作用构筑成两种具有多维空间构型的杂化超分子自组装体:(Himi)4[(Mo8O26)(imi)2]·H2O (催化剂1)和[imi=咪唑]和(Himi)4[(Mo8O26)](催化剂2);另外,还将催化剂2通过340℃焙烧处理去除其中的咪唑配体而制得催化剂3。通过以叔丁基过氧化氢为氧化剂的环辛烯和1-辛烯的环氧化反应对这几种催化剂进行了反应性能评价。结果表明:催化剂1和2均对环辛烯环氧化反应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性能明显优于催化剂3。进一步的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1对较难氧化的端基烯烃(如1-辛烯)也表现出了很高的反应活性和稳定性,且催化剂可多次循环使用。通过对比三种催化剂在结构上和催化性能上存在的差异,我们推测催化剂1和2本身所具有的多维超分子结构特征,即由多种弱相互作用(如氢键和π-π堆积等)形成的超分子链接,是其表现出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此外,还根据文献报道的方法合成了(Himi)4[(nic-O)2(Mo8O26)](nic=烟酸)(催化剂4),在结构和催化性能上与催化剂1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材料在配体与多金属氧酸盐的连接位置和键合方式,以及形成的超分子空间结构都非常相似,主要区别就在于与多金属氧酸盐共价连接的配体种类不同。催化反应结果表明催化剂1的反应活性明显高于催化剂4,这说明在催化剂所具有的空间结构(超分子结构)相似的情况下,与多金属氧酸盐以共价键方式结合的有机配体的种类的不同会显著影响催化剂的性能。结合理论化学计算结果,可以认为不同种类的配体会对与其配位的多金属氧酸盐产生不同的电子效应,继而对催化剂的性能产生影响。在催化剂1和4中的具体情况是:催化剂1中的咪唑配体分子形成的5中心6电子的π键所产生的共轭吸电子效应要强于催化剂4中羧基的吸电子效应,从而使催化剂1表现出更高的反应活性。2、由1,4-双(咪唑-1-基)丁烷和β-构型八钼酸铵构筑的杂化超分子自组装体的结构和催化环氧化性能采用水热法将1,4-双(咪唑-1-基)丁烷配体与β-构型八钼酸铵通过共价键和氢键等相互作用构筑成两种具有多维空间构型的杂化超分子自组装体:(H2bbi)2[Mo8O26](催化剂5)[bbi=1,4-双(咪唑-1-基)丁烷]和(H2bbi)[(Hbbi)2(Mo8O26)] H2O(催化剂6)。在催化剂6的结构中,1,4-双(咪唑-1-基)丁烷配体直接通过咪唑环上的一个氮原子与β-构型八钼酸铵中的一个钼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在一起,这是1,4-双(咪唑-1-基)丁烷与多酸的连接模式中较为新颖的。在一个完整的对称结构单元中,两个1,4-双(咪唑-1-基)丁烷配体分子分别共价连接在八钼酸铵两端的中心对称的位置上,并且多个单元之间通过配体上N-H键上的H原子与多金属氧酸盐上的二桥O原子间形成的氢键连接成超分子结构。通过以叔丁基过氧化氢为氧化剂的环辛烯环氧化催化反应对这两种催化剂进行了反应性能评价,结果表明:催化剂5和6具有较好的活性和选择性,但是在反应中均有活性物种流失的现象。相比较来说,催化剂5在反应中的稳定性略好于催化剂6,但是活性却略低。这可能是由于催化剂6在反应过程中活性物种的流失相对较多,所产生的均相催化作用使得其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结合XPS等表征结果以及与催化剂1的结构特点相比较,可以认为:催化剂5和6的结构中,与β-构型八钼酸铵共价结合的有机配体基团所产生的推电子效应会导致与配体共价连接的钼原子上的正电性降低,从而不利于与亲核基团的结合,这可能是影响催化剂5和6的催化性能的主要原因。3、以有机银与饱和十二磷钼酸构筑的杂化超分子自组装体的结构和催化环氧化性能采用水热法将银的1,2,4-三唑有机衍生物与饱和十二磷钼酸通过静电相互作用构筑成具有多维空间构型的超分子自组装体:[Ag12(C2N39](PMo12O40)·4H2O(催化剂7)。催化剂7具有新颖的拓扑空间构型:金属银离子与小分子氮杂环配体1,2,4-三唑以共价键结合成具有互锁型多维空间结构的大分子伪轮烷构型,这个多维有机银骨架实际上是由多个由银离子与1,2,4-三唑配体构成的八面体笼状单元通过角与角的互锁连接而成的,其中银离子均处于配位不饱和的状态(配位数为2)。而多金属氧酸盐阴离子单元通过静电力的作用存在于这些八面体笼状结构的空隙中,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结构的作用。这种结构在此类型的材料中是十分新颖和罕见的。分别以叔丁基过氧化氢和分子氧作为氧化剂,考察了催化剂7对环辛烯环氧化反应的性能。结果表明:催化剂7在两种反应体系中均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催化剂7所具有的直接活化氧气分子的能力非常有意义,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结合催化剂7结构上的特点可以认为饱和十二磷钼酸阴离子应该是反应的主要活性中心。而对于银离子来说,由于处于配位不饱和状态,导致其显示出一定的正电性,从而使其能够与饱和十二磷钼酸的端氧原子(带有孤对电子)间产生静电力,起到了稳定活性中心的作用。此外,在反应过程中,有机银骨架单元很可能与无机多金属氧酸盐之间产生协同效应,从而使催化剂表现出较高的烯烃环氧化性能。
其他文献
基于自混合效应的传感技术由于其装置的简单和紧凑而获得广泛应用。提出了光纤作为传输介质条件下观察自混合信号的方法,并观察了振动物体振幅为0.74μm,频率为998Hz时的自混合
作为导演的姜文,尽管之前只有过两部作品,但却达到了电影与时代互动的最高境界,就是在一个时代的场景里,一旦拿掉这两部电影,这个国家所有剩下的东西加起来,都会显得有点残缺
运用空气动力学与流体力学相结合的数值模拟技术,对风洞实验进行了模拟实验。针对风洞实验的结果对数值模拟的各项参数设置进行调整。同时将实验数据与数值模拟数据进行了对比
在室内应急疏散的背景下,理解人们如何感知应急疏散标识以及他们的感知如何影响疏散行为十分重要。虚拟地理环境基于虚拟现实(VR)技术构建的沉浸式多维信息空间,是一个符合人
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于恶性肿瘤的前列,腹膜转移作为常见转移部位,是治疗失败的常见原因之一。目前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腹腔预防和治疗性药物种类繁多,但作用剂量
幼儿时期养成的习惯会影响人们的一生,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注意在幼儿在园的每件小事中渗透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自混合激光多普勒测速(laser Doppler velocimetry,LDV)精度与激光器模式、多普勒信号频率展宽、激光器前腔镜到反射面距离(外腔长)的变化范围以及速度的动态范围等因素密切
戏曲电影是中国独有的类型,把戏曲从舞台向自由调度的电影实景转换,需要在'写意'与'写实'之间寻求平衡。蒲剧电影《枣儿谣》基本遵循了戏曲的文本、表演、唱
相对论返波管(RBWO)具有高功率、高效率、适合重复频率运行的特点,是一类极具应用潜力的高功率微波(HPM)产生器件。如果能实现对RBWO输出微波的相位控制,对于进一步拓展RBWO的应
随着人们树立健康意识的同时,饮食习惯趋向于低糖低脂化。而传统猕猴桃果脯含糖量高,营养成分损失。同时,果脯制作的自动控制水平较低,基本都处于手工加工,生产过程难以保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