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维·苏·奈保尔的双栖性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q_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苏·奈保尔是位典型的移民作家,与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亚洲的印度、欧洲的英国三个地区有着复杂的关系,他的故土是印度、出生在特立尼达、生活写作在英国,他沐浴着三种文化雨露成长,这种复杂背景导致了其文化身份的不确定性和文化认同危机,因此有不少人称他为“无根作家”、“无根人”,但是在文明社会中人不可能没有文化之根,每个人都是一定文化土壤中的存在物,只不过有的人文化身构成份简单些,有的人复杂些,奈保尔作为一个多产的作家更不可能是无根的,因此对奈保尔文化身份进行客观分析是了解其创作的必要前提。 本文主要采取实证的方法,从奈保尔的生活经历和文学创作二个方面的具体事实分析其文化身份和文学创作的多元整合性特征,具体的分析对象是奈保尔对特立尼达、印度、英国三种文化所采取的既内在又外在、既依附又背离的双栖性策略,最后对其文体的混杂特点作了论述;所依据的理论视角主要是后殖民文化理论。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奈保尔的文化身份建构和文学创作呈现出独特的双栖性特点。特立尼达殖民地边缘文化、英国殖民宗主国文化、印度故土文化是奈保尔文化身份建构的基础构架,面对这三种他试图回避又不能回避的文化“争夺”,他经受着激烈的矛盾冲突,作着情感与理智上的主观选择;他既不能完全认同其中一者,也不能真正脱离三者,他对三种文化采取的是一种既依附又背离的策略,他既是旧系统的,又是新系统的,既内在于特立尼达和印度文化,又外在于特立尼达和印度文化,既内在于英国文化,又外在于英国文化,他具有双重的内在性和外在性,他双栖于两个传统之中,将文化之根和文学创作之根扎进了由特立尼达、英国、印度三种文化混合的土壤,使他成为独特的“这一个”,形成了霍米·巴巴所说的“混合文化身份”;也正是在这样时常充满矛盾的混合过程中,他汲取到了自己所需的养料,培育了一种双栖性乃至多栖性的本领,长成了一棵耸立的文学大树,结出了灿烂的果实。因而他的状态貌似无根,却胜似有根。他创作的成功正是得益于这种双栖性。
其他文献
对于整个建设工程来说,贯穿于全过程的就是建设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这项工作是使工程投资的经济指标和质量技术指标达标的根本,因此,必然要给予建设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更多的
从相关文献的综述可以看出,尽管二十多年来韩少功小说创作已受到批评界、研究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但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代表了作家艺术思维和叙事特征的神秘叙事问题,还缺
受过传统入世思想和西方科学思想教育的宗白华先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其思想中的一个根本理念。而作为从传统迷雾中走出的新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宗白华先生,其人生
张觉先生研究《韩非子》多年,《韩非子校疏》是他毕生心血所在。该书对《韩非子》进行了严谨的考证和精审的校注,在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又给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对《韩
唐传奇与六朝小说相比,“演进之迹甚明”;而紧承其后的宋代文言小说与之相比,不仅呈现出不同的审美风貌,艺术成就也相去甚远。其原因主要在于著述和创作两种不同的述作观影响所
工程项目的施工阶段,对工程项目建设的各个方面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也就是对整个工程项目的造价控制.效益是一切企业生存与发
人文精神是举世瞩目的一个热点论题。作为人文精神的重要承载者和承载物——作家和文学,他们在人文精神的创造、传承中起着重要作用。新文学正是在人文精神的闪烁光耀中,以“
昭君故事的关键在于出塞,由于出塞,昭君不可避免地被牵扯到民族关系的问题之中.该文试图立足于昭君形象在文学、历史上的不断演变(包括咏昭君作品思想主题的演变和昭君形象悲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的关键阶段,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在纷繁庞杂的社会矛盾面前,领导干部必须及时发现社会矛盾,认真分析社会矛盾产生的原因,拿出化解社会矛盾的办法,
工程项目自身具有一定复杂性,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因此为竣工造价工作造成一定困难,基于此,相关结算审核人员需要对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采取一定解决对策对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