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鼓吹》考探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y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诗鼓吹》是现存较早的一部唐人七律选本,全书共10卷,选唐诗人96家,作品597首。该选本在明清两代,影响很广,出现了不少注释本、解评本,但到后代却越来越不被重视。自民国吴汝纶作评点至今,论及该选本的不多,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的几乎没有。《唐诗鼓吹》作为唐诗选本上重要的一环,未引起应有的重视,不得不说是个遗憾。这样一部唐诗选本,其选编者为谁却存在争议。相传为金元好问所编,元郝天挺作注,但是反对者却举出种种理由否定选者为元氏。故关于此书初时的选编情况,没有一个定论。全书专选七言律诗,不选李杜、韩孟、元白等大家,却把目光转向了许多名气不大的中小作家,显示了选者独特的取舍原则。就所选诗作来说,主要有感怀、酬赠、隐逸、闲适等方面题材,也有部分游仙诗和宫怨诗,内容还是比较丰富全面的,但前人论及此时常以“所选作品多为伤时感怀之作”[1](前言第一页)概之,有以偏概全之嫌。基于此,本文试从《唐诗鼓吹》选者及选诗时间、动机考探,所选诗歌、诗人探析,以及《唐诗鼓吹》的文献价值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唐诗鼓吹》作为元代重要的一部唐人七律选集,虽然最初的选诗情况不是很清楚,可能只是元好问于金末元初之际的“巾箱箧衍吟赏记录”,直到元氏逝世后,这些读诗手稿才由郝天挺选编、作注、刊刻成书。但其在诗歌内容、诗体的选择上都具有独到之处,既重视选录内容的多样性及审美取向,又立足时代特点较多地选录了反映感时伤乱内容的作品;既重视七律这一独立诗体,又重视对中小家诗人作品的保存。故全书不仅体现了元好问的诗歌审美主张,再现了七律发展的轨迹,更为我们了解唐金元三代的社会情况提供了资料参考;同时也为保存唐诗的完整性做出了贡献,是唐诗选本发展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
其他文献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观源于初创时期的汉语语法学的句子观。汉语句子观后来有了很大发展,汉语的句子成分观也应随之向前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现代汉语句子成分观不足的分析检
我国翻译专业建设刚刚起步,在学科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教材建设、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一系列尚未解决的问题。上海外国语大学庄智象教授在其新作《
張喬,字松年,又字伯遷。是晚唐懿宗咸通年間的一位著名的詩人。原籍浙江杭州,早年曾隱于江西廬山讀書,後因種種原因變賣故園遷居安徽宣州,終歸隱于九華山。 歸隱之前,他已遍游祖
大股东控制是上市公司治理中的重中之重,对于大股东掠夺问题的研究可以在某些方面提出解决这一重大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我国学术界,关于上市公司大股东掠夺问题的研究还不充
目的:回顾性分析2017年本中心家庭医生签约居民的延伸处方用药状况。方法:收集2017年中心全科门诊开具的延伸处方691张,对其处方中患者的年龄、诊断疾病、处方费用及配送日数
袁于令,明末清初的戏曲家小说家,江苏吴县人。他一生著作颇丰,涉及诗、文、小说、戏曲、戏曲理论、小说理论等方面。从上世纪九十年末学界开始关注对他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丁玲由于特殊的个人经历和社会关系,直接影响了她的创作和对她创作的评价。她的小说创作话语前后发生了巨大转变,由女性话语转变为政治话语。对此,本文认为
如果将这个命题放在以前,它的提出甚至都是不可思议的,但现在这个命题却得到了世界范围的大讨论:文学是否会终结。这个命题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表达了这样一个含义:文学已经
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文艺批评家则被誉为“人类心灵的指路碑”,他们一同思考与探讨人类的价值问题,他们深切关注人类的精神生活,是文艺国度里两个独立的个体,又存在着千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