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朦胧诗”自1980年被命名以来到现在已30多年,从最初的论争、学者研究的视域到大众读者眼里,对“朦胧诗”的理解各不相同。文革后一片贫瘠的诗坛,新诗要采取一个什么样的形式,诗体将得到怎样的恢复和发展,在这个历史时刻,“朦胧诗”无疑是担任了重要的角色。本文的基本着眼点是对“朦胧诗”的诗体形式进行考察,分为现代格律体、中国楼梯诗体、精英独白体、微型诗等四个方面,肯定其对汉语诗歌的诗体建设做出的一定的创新与发挥,更好地将“朦胧诗”的研究向前推进。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即引言部分。引言主要对“朦胧诗”的来源进行简要概述,确定选题的“朦胧诗”概念及其考察范围,在此基础上结合诗歌文本及相关研究文献,从1979年3月《诗刊》发表北岛的《回答》,标志着朦胧诗由地下正式走上诗坛开始,到1986年前后一股新的诗歌实验浪潮的掀起为终止,这个时问段“朦胧诗”的诗体形式展开考察分析。第二部分即本文的主体部分。此部分为论文主体部分。考察“朦胧诗”中现代格律体、中国楼梯诗体、精英独白体、微型诗等四个方面的诗体形式,揭示其与中国新诗传统、西方诗歌传统之问的密切关系的同时,对“朦胧诗”进行诗体形式的归类分析,立足文本,试图从不同层面将“朦胧诗”的诗体形式得以呈现。第三部分即本文的结语部分。通过对“朦胧诗”诗体形式展开的一系列考察和分析,笔者发现,“朦胧诗”的诗体形式是纷繁复杂的,但并非所有的诗都是“晦涩”“难懂”。“朦胧诗”是一代人经历黑暗后对光明的顽强的渴望与执着的追求,诗体形式的多样及成熟,是其占据新诗当代诗坛的重要原因,在“传统——国外经验”“诗体变革——现代化”“自由体——格律体”这三种关系的作用力下“朦胧诗”推动着汉语诗歌诗体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