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水质日趋恶化,其中持久性有机物(POPs)对江河入海口环境的污染已引起有关部门和学者的关注。河口区的生态环境复杂而脆弱,难降解的毒害性有机污染物会严重影响河口生境的良性发展,并可能通过食物链和其他途径危及人类健康。氯苯类化合物(CBs)是一类重要的POPs,因而研究CBs在河口生境中的行为方式和生态效应,及其对生物的毒性效应,对于了解河口区有机污染的状况并有效地控制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CBs在珠江流域水体环境中分布、迁移、富集等变化过程的研究还不多,本项研究将有助于开拓这一领域的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珠江入海口及河流江段水体中CBs的污染分布
选择珠江八大入海口(虎门、蕉门、洪沥门、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崖门)和西江、东江河流江段,研究了CBs在自然水体环境中含量、分布、可能的来源,以及在生物体内迁移、积累等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珠江主要江段表层水中∑CBs的平均值为568.42ng/L,范围为16.40~4798.56ng/L,同系物中以1,4-二氯苯、1,2,4-三氯苯为主。不同采样时间,江水中CBs含量差异较大,除蕉门外,其余采样点∑CBs含量4月份均高于11月份。4月份∑CBs分布特征为:西江封开>西江郁南>崖门>虎跳门>鸡啼门>东江石龙>虎门>磨刀门>蕉门;11月份蕉门、虎门含量较高,高出其它采样点约2.5~10.5倍,其余采样点∑CBs含量水平相近。沉积物中∑CBs检出范围为5.48~66.68ng/g(干重),均值为20.71ng/g,以鸡啼门、虎跳门、磨刀门底泥中∑CBs含量较高,同系物中以1,4-DCB、1,2,4,5-TeCB&1,2,3,5-TeCB、1,2,4-TCB为主。鱼体内氯苯类平均含量为2319.5ng/g(干重),虾类为565.0ng/g(干重),贝类为38873.0ng/g(干重),氯苯类化合物在水体、沉积物及生物体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富集和放大作用。鱼类样品中珠江口黄鳍鲷肌肉∑CBs含量最高,平均为5458.3n/g;西江蓝刀含量最低,为663.5n/g。不同食性鱼类CBs的积累水平有差异,肉食性鱼类总体水平高于其它食性的鱼类。
2.CBs在模拟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环境行为研究
利用微宇宙模拟水生生态系统对氯苯类有机物在水体环境中的行为动态进行了研究,包括氯苯在水体、沉积物、生物体(皇冠草、河蚬、剑尾鱼)不同分配相及生物体不同组织和器官中含量、分布、富集等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植物水草对CBs有一定程度的吸收;河蚬对CBs有明显的吸收积累;鱼体对CBs的吸收积累在不同组织中有差别,在内脏中积累较高,肌肉组织中积累较低。本实验中模拟得到的数据可建立如下回归方程:
剑尾鱼:logBCF(f/w)=-0.5627logS+0.8700(n=6,r=-0.914)河蚬:logBCF(b/w)=-0.5971logS+0.9862(n=6,r=-0.899)水草:logBCF(p/w)=-0.4874logS+0.5397(n=6,r=-0.948)
3.CBs的毒性实验
研究了CBs对剑尾鱼急性毒性。结果表明,1,2-二氯苯、1,2,4-三氯苯、1,2,4,5-四氯苯对剑尾鱼96hLC50分别为:3.73mg/L、1.30mg/L、0.57mg/L。六氯苯对剑尾鱼的急性毒性效应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