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试验卫星高能粒子探测器高能段载荷研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avenla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第一颗地震探索技术重大创新的中国电磁卫星(The China Seismo-Electromagnetic Satellite),简称CSES,是中国第一个立体地震观测体系的天基平台。CSES的科学目标是探测全球空间电磁场、等离子体及高能粒子等信息,尤其要利用卫星对中国境内的这些信息进行收集,为寻找地震前兆信息、空间环境监测预报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服务。  电磁试验卫星的高能粒子探测器载荷(High Energy Particle Package-HEPP)为CSES八个载荷之一,主要用于探寻地震前空间高能带电粒子(电子和质子)的短时变化。HEPP有两个高能粒子探测器载荷:高能粒子探测器高能段载荷(HEPP-H)和高能粒子探测器低能段载荷(HEPP-L),它们分别的探测能区为:HEPP-L(电子0.1~3MeV,质子2~20MeV);HEPP-H(电子2~50MeV,质子15~200MeV)。HEPP-H由硅条探测器、量能器以及反符合探测器组成一个高能粒子望远镜系统:硅条探测器由两块双面硅条探测器(DSSD)组成,主要用于决定粒子的入射角度,HEPP-H是国内首次将DSSD用于粒子入射方向测量的空间探测器载荷;量能器由塑料闪烁体量能器与碘化铯量能器两部分组成,其中的塑料闪烁体量能器还兼提供数据采集触发信号的功能,并与碘化铯量能器、DSSD组成△E-E粒子鉴别系统;反符合探测器由包围量能器(除探测面外)的五块塑料闪烁体构成,用于排除视场外入射和穿透量能器的无效事例,确保采集数据的有效性。  作者参与了电磁试验卫星高能粒子探测器高能段载荷的研制,并且负责承担完成硅条探测器与反符合探测器的研制与测试工作。本文重点介绍的内容和工作如下:  (1)研制了与DSSD相匹配的大动态范围、低噪声、高集成度前端读出电子学系统。该系统是HEPP-H研制过程中的难点,通道数量多(128路,占探测器电子学通道总数的86.5%),前端电子学根据物理需求必须具有较大的动态范围。由于DSSD需要测量最小电离粒子的能量损失,因此前端电子学需要有较低的噪声水平。探测器为卫星载荷,在满足基本电子学性能要求的前提下,还要达到低功耗、高集成度,这对DSSD系统的研制提出了巨大挑战。作者选用ASIC芯片VA140,精心设计了DSSD系统的前端放大器,并通过一系列测试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攻克了技术难关。作者还完成了DSSD前端读出电子学核心芯片VA140的管壳封装设计,提出正样芯片的筛选标准并完成了正样芯片的筛选。  (2)完成了DSSD系统的FPGA软件编写与测试。卫星平台对载荷的数据包大小有明确的限制,而DSSD系统由于通道数较多,必须在FPGA在线处理程序中对数据进行压缩,并同时保证不漏掉有效的事例。作者利用有限的FPGA内部资源,对DSSD系统的FPGA在线数据采集程序进行不断地优化,制定了两种FPGA数据采集模式(基线模式与事例模式),兼顾了对DSSD全通道状态的监测和在保留有效事例前提下对数据的压缩。程序同时设置了专用的存储器空间,可以通过上传指令对DSSD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参数进行调整,以应对DSSD系统在轨道运行期间可能面对的各种情况。作者完成的DSSD系统FPGA软件在各个验收阶段的束流试验中工作正常。  (3)使用信号发生器、放射源与宇宙线,完成了DSSD读出电子学系统的测试。在载荷研制的初期阶段,利用信号发生器对VA140芯片进行了基本性能测试;在HEPP-H研制初期的有限测试条件下,设计了由VA140构建的DSSD前端读出电子学;用不同厚度硅片探测器,在常温下采集207Bi放射源的电子能谱;利用地面宇宙线μ子对DSSD系统进行了最小电离粒子的测试。通过上述实验,验证了使用ASIC芯片VA140作为硅探测器前端放大器的可行性。  (4)利用加速器束流装置对HEPP-H进行覆盖大部分探测能区的高能粒子测试,重点对DSSD系统的束流试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总结。用于测量粒子入射方向的DSSD系统,必须使用加速器束流对探测器的粒子入射点二维分布、能量响应以及入射角分布进行测量。作者利用国内极有限的加速器束流资源开展试验:在高能所E3实验束与兰州重离子加速器束流对HEPP-H的DSSD系统完成了质子束流试验;在电磁卫星项目组新建设的电子加速器上完成了DSSD系统的电子束流试验。对几次束流试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应修正基础后,重建出粒子的入射位置二维分布与粒子入射角分布。由于国内对DSSD开展的束流试验较少,作者得到的实验结果与分析方法可以为今后的DSSD束流试验提供有重要价值的参考。  (5)完成反符合探测器的读出电子学设计与性能测试。利用宇宙线μ子测定了反符合探测器的效率;利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提供的46MeV~433MeV质子束流,开展了反符合探测器工作高压、输出信号均匀性等试验,测量了不同能量质子的沉积能谱。这些试验结果,直接验证了反符合探测器设计满足要求。  (6)参加一系列的HEPP-H的可靠性试验。这些试验结果,保证了载荷的正常发射及运行。  本文的创新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1)研制的读出电子学系统与DSSD探测器相匹配,具有大动态范围、低噪声和高集成度的特点,用于中国第一颗电磁卫星的高能粒子探测器。  (2)所设计的高能粒子探测器的FPGA控制软件不仅实现对高能粒子探测器读出电子学系统的控制,还可以通过上传指令改变程序参数,以应对探测器系统在空间轨道的复杂环境中遇到的各种情况,保证系统工作正常。  (3)利用多种方法对所研制的探测器与读出电子学系统进行测试,比如信号发生器、放射源、宇宙线与多种大型束流试验装置。对束流试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结果,不仅验证了系统设计的可行性,还对完成了对探测器的标定,是高能粒子探测器研制中的新尝试。  作者负责完成的硅条探测器与反符合探测器,在研制流程中的电性件、鉴定件与正样件阶段,均顺利通过验收。
其他文献
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具有极低的发射度,是接近衍射极限的光源。为了充分发挥光源的优异性能,将其有效的用于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及医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等科学研究
半导体量子点玻璃是一类重要的复合纳米材料,在纳米科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半导体在玻璃基体中生长形成的具有纳米尺寸的量子点,是一个三维受限的准零维结构,具有显著的量子尺寸
  本文建立了一套HEL大气传输及其自适应光学相位校正数值仿真软件平台及实验平台,并进行了大量的数值仿真工作,同时在实验平台上相应地进行了一系列室内外传输实验,取得的主
粲偶素能谱介于量子色动力学(QCD)微扰和非微扰的过渡能区,通过实验测量检验理论模型对于完善标准模型中的量子色动力学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在粲偶素能区的有效理论主要依赖
普遍存在于空间中的1/4keV能段软X射线背景辐射(1/4keV diffuse soft X-ray background简称DXRB)是X射线天文学的早期发现之一。Cox和Cravens等人认为其中的一个主要来源是太
强子质量和强子矩阵元对于强子物理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十分重要。强子的性质与QCD的非微扰特性密切相关,格点QCD数值模拟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微扰方法在这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论
暗物质探测实验和无中微子双β衰变实验这样的稀有事例探测实验正在被广泛开展以寻找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在技术上,此类实验通常使用液态惰性元素作为探测器介质来寻找事例
具有室温铁磁性的GaMnN稀磁半导体是自旋电子学领域中的一种重要材料,也是在GaN基材料和器件中实现基于自旋和电荷双重属性的量子调控的理想体系之一。探索和研究GaMnN稀磁半
可激发性广泛地存在于很多非线性动力学系统中。由于可激发性代表的很多普适性质,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已经有大量的理论和实验对各种可激发系统进行深入研究。我们的研究是基于两
强子物理的研究一直是粒子物理中的重要领域,对认识非微扰强相互作用和探索新物理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发现了一系列新的强子态,未来几年将发现更多的强子态,所有这些发现给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