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松江区位于上海市的西南郊,自古农业发达,承担着上海市粮食生产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松江区第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松江区的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土进城,在松江区的这些农村出现了土地粗放经营甚至土地闲置的情况,这严重影响了农地使用效率与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进而将会影响到整个上海市的长治久安。面对日益严峻的矛盾和问题,自2007年起,松江区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开始探索新型的农业经营制度,松江家庭农场制度由此应运而生。2013年年初,松江区的农村发展出了一种可被全国其他地区借鉴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又称“松江模式”。 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松江家庭农场制度形成的原因是什么?2001年,上海市政府率先提出了建立一个高效、精干的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据此,笔者试图从服务型政府的视角去分析各级政府在松江家庭农场制度形成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从而解释松江家庭农场制度形成的原因。本文在开篇就提出了这样的核心假设:松江家庭农场制度的形成是各级政府贯彻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结果。 在服务型政府视角下,笔者主要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选取了松江区新浜镇的Z村作为重点考察对象,并从我国服务型政府职能体系的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出发,运用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松江家庭农场制度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初步发现:中央政府、上海市政府、松江区政府与新浜镇政府在服务Z村当地农民,发展现代农业,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扮演了服务型政府的角色,履行了公共服务职能,促进了松江家庭农场制度的形成与不断完善。在此基础上,笔者又从服务型政府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当前在其他地区推广松江家庭农场制度的潜在瓶颈,并据此提出推广松江家庭农场制度的路径选择和现实意义。最后,笔者还分析指出松江家庭农场制度的形成和推广对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启示,这或许也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服务型政府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