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块菌(Tuber indicum)是一种具较高经济价值的野生食用菌。基于对其生态习性、资源和国内外块菌菌根合成的了解,对该种与三种树种华山松(Pinus armandii)、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和锥连栎(Quercus franchetii)的菌根合成进行了研究。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合成的外生菌根进行鉴定。通过对三种宿主植物上形成的菌根的外观和解剖特征进行详细的观察和对比,结果发现菌根的外观形态依赖于宿主植物,而解剖特征在三个树种间没有明显差异。基质的种类和菌根形成时间的长短会对菌根的外观形态产生影响。印度块菌在这三种宿主植物上形成的菌根的解剖特征高度相似于黑孢块菌的菌根。对三个树种合成菌根的nrDNA-ITS序列进行了扩增,从DNA水平证实了合成菌根中的共生真菌为印度块菌;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该共生真菌包含了印度块菌的两个分支(clade),表明用于接种的子囊果可能来自不同的产地。选择华山松和板栗两种宿主植物,通过析因实验设计,对影响菌根合成和菌根苗生长的三个因素—基质、pH值、菌剂量的不同水平进行对比分析。测定的指标包括:菌根的数量、苗的地径、株高。析因设计结果分析表明,在所设计的8种基质、3个pH值和3个菌剂量条件下,印度块菌与华山松合成菌根最适条件为:基质蛭石/腐殖质/沙(2/2/1,体积比),pH=7.5,菌剂量1×10~7个孢子/株;与板栗合成菌根最适条件为:基质蛭石/腐殖质/沙(2/2/1,体积比),pH=7.5,菌剂量5×10~7个孢子/株。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对印度块菌与锥连栎在三种基质下接种,结果表明,在pH=7的条件下,基质蛭石/腐殖质(1/1,体积比)对于锥连栎产生较多的菌根量最为有利。此外,本研究还开展了如下因子对菌根合成影响的研究,包括:a、华山松的不同苗龄;b、板栗苗的不同接种时间;c、板栗幼苗剪胚根与否。结果表明,华山松4个月苗龄时接种产生的菌根数量较2个月苗龄时接种的多;板栗苗4月份接种较3月份接种有利于提高菌根数量;板栗幼苗剪胚根比不剪能形成更多菌根。本研究的结果可直接用于印度块菌的菌根苗培育,并对其它外生菌根菌的菌根苗培育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