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中错配修复基因突变的研究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2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检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错配修复基因hMSH2、hMLH1突变的情况,探讨错配修复基因突变在乙型肝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进一步研究乙型肝炎及相关性肝病的分子遗传学发病机制。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PCR结合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硝酸银染色方法,对40例乙型肝炎患者和17例肝硬化患者及20例正常人外周血的hMSH2、hMLH1基因的第5和第12外显子突变情况进行检测分析。结果:①40例乙型肝炎患者SSCP检测在1例患者中发现有异常条带,突变率为2.5%,20例正常人中SSCP检测未发现有异常条带,二者的突变率的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17例肝硬化患者中SSCP检测在3例患者中发现有异常条带,突变率为17.6%,与正常对照组突变率相比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硬化患者错配修复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③乙型肝炎患者hMSH2、hMLH1基因突变率与肝硬化患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硬化患者hMSH2、hMLH1基因突变率高于乙型肝炎患者。结论:①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hMSH2、hMLH1基因的突变率与正常人相比没有显著性意义;②与之相对照的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hMSH2、hMLH1基因突变率和正常人相比有显著性意义,提示错配修复基因突变在肝硬化发病机制中起一定的作用;③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hMSH2、hMLH1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乙型肝炎患者,提示hMSH2、hMLH1基因突变在乙型肝炎进一步进展为肝硬化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其他文献
为适应联合作战中战场电磁频谱管理分布性、实时性的需求,引入多智能体(MAS,Multi-Agent Systems)理论,建立分布式的战场电磁频谱管理系统原型。该系统通过分布在各区域的信
庄子的审美体验即得道体验。庄子之道即"万物本根",具有创生性、同一性、本初性等特点。道的本初性意味着,得道即回归人的本性。道的同一性意味着,得道即恢复自我与世界的原初
由于档案资料的特殊性,因而确保档案安全,是档案部门的第一要务。只有做好了档案安全管理工作,才能做好其他工作,因而,在工作实践中,要高度重视档案安全管理工作,认真分析影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相关因子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及P27在尖锐湿疣(CA)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50例CA患者皮损和10例正常人
本文利用2013年在武汉市进行的农民工随迁子女问卷调查数据,将农民工随迁子女作为一个非均质整体进行研究,分析他们在留城意愿上的分化,并对其留城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分类
刚性挡土墙在向背离填土方向平移过程中,墙后土体有沿着墙背下滑的趋势,墙土接触面产生竖向剪应力。对土体进行应力状态分析,可知应存在水平方向的剪应力,而剪应力对主动土压
推荐了一种车载组合全景相机影像路面角点特征的匹配方法。路面到摄站的距离近,基高比大,是良好的区域网平差模型连接点,但是路面纹理匮乏,影像中存在移动物体和较为严重的尺
目的探究个性化健康教育用于小儿慢性胃炎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本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慢性胃炎患儿8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护理对照组(n=43)与个性化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