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醇/柴油混合燃料的配制及其对柴油机性能影响的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kan8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寻找清洁、高效的代用燃料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甲醇作为国际公认的清洁代用燃料,因其成本低、原料来源广泛、生产工艺成熟、可再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开展甲醇在柴油机上应用研究工作,既有利于缓解能源压力,又可以实现柴油机的清洁燃烧,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和实用意义。   本文研究了助溶剂对甲醇与柴油互溶性的影响,采用正辛醇为助溶剂配制了稳定透明的甲醇/柴油混合燃料,并考察了温度、混合方式对甲醇/柴油混合燃料体系的影响。对甲醇/柴油混合燃料的理化特性进行了测量与分析,结果表明:甲醇/柴油混合燃料的密度、粘度、热值、十六烷值均小于柴油,而且随着混合燃料中甲醇含量的增加而减小;与柴油相比,甲醇/柴油混合燃料的凝点、冷滤点和闪点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混合燃料的轻组分增加,50%馏出温度相对降低,终馏温度相同。   为了解甲醇/柴油混合燃料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在4826柴油机上,分别进行了燃用纯柴油和不同配比的混合燃料的台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1)在不改变发动机结构参数的情况下,直接燃用甲醇/柴油混合燃料会造成柴油机动力性下降。柴油机燃用甲醇/柴油混合燃料的燃油消耗率高于柴油,折合燃油消耗率在小负荷时较柴油高,在中高负荷时与柴油相当。   (2)与柴油相比,混合燃料的碳烟排放有较大幅度的下降,HC排放要高于柴油,CO排放在中小负荷时增加,而在高负荷时降低,而NOx排放在中小负荷时降低,高负荷时增加。混合燃料的排气温度比柴油的排气温度略低。   (3)甲醇/柴油混合燃料的滞燃期延长,在小负荷时尤为明显,初期放热量和放热峰值较大,压力升高率也较高,燃烧持续期比柴油短。
其他文献
复发性流产(RSA)是指连续2次或超过2次的自然流产,其病因尚不明确.大量研究指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多个基因位点与RSA关系密切,如HLA-A、HLA-G、HLA-DQ、HLA-DP等,尤其是HL
内燃机对能源的消耗量不断增加,排放尾气对环境的污染也日益严重,天然气发动机以其良好的经济性、较低NOx及颗粒物排放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天然气与空气的混合状况直接决定着
硫化罐卡箍、齿啮式快开装置属于快开门式压力容器重要的非标准部件,由于结构复杂,使得硫化罐、齿啮式快开门压力容器的品质是过程参数、材料机械性能参数和结构尺寸的多变量、高度非线性的复杂函数,导致其结构设计至今仍属于经验试差的黑箱操作设计过程,如何建立其科学的设计方法是工程中急待解决的技术难题,而解决这一工程技术难题的的理论前提是研究建立非常规过程装备的智能优化自动化设计理论,然而至今国内相关研究罕见报
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结合后往往焕发出意想不到的魅力。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过去常常被营销人挂在嘴边的“举高打低”当下不妨试试“从低打高”。2015年初春,国际著名品牌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氢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而备受各国重视。作为氢能技术载体之一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以其高效率、零污染排放、低噪音等优点成为燃料电池领域中最受重视的一个分支。为了给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运行系统的设计及优化提供依据,对运行系统进行数学建模和系统仿真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首先以燃料电池电堆为研究对象,基于Matlab/Simulink软件,利用日趋成熟经验方程建立了电堆稳态集总参数模型,
经过对甘肃景电工程混凝土建筑物受高矿化度地下水侵蚀破坏现场调研,分析了硫酸盐侵蚀破坏混凝土的影响因素,研究了硫酸盐侵蚀破坏的机理,强调硫酸盐的侵蚀机理分析要用于抗
经济的不断发展导致能源紧缺问题以及由能源消耗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所以节能减排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同时,高效、节能的产品备受瞩目,而强化传热技术作为研究紧凑、高
为了满足高新技术发展,塑料制品不断向精密化方向发展。但由于聚合物黏弹特性与工艺参数波动的耦合作用,会产生离模膨胀波动,使得生产尺寸精确或形状复杂的高精度复合塑料器
在建筑品质足够高且数量饱和的背景下,日本建筑产业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即从“盒子产业”转向“场所产业”.文章通过多个代表性案例的研究,阐明了这场变革的发展及其本质
目前热电联产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能源浪费,热电厂大量的凝汽余热排放是其中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存在着既有热电厂供热能力不足的现象,随着我国城市化进展的逐步加快,新建建筑的与日俱增,这一现象将更加凸显。普遍来看,对于热源供热能力不足的情况,通常采取新建热源的方式来解决,但由于国家及地方环保政策的限制,新建大型的热源这一方法已很难采用,即使批准新建大型热源,由于既有管网已经达到甚至超出原设计的供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