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黑土开垦年限的增加,自然因素和人类的过度利用和掠夺式开发使农田质量退化问题逐年加重,土壤中细菌数量和多样性随土壤质量下降的变化也逐渐引起人们关注,本论文研究秸秆还田处理下的土壤微生物数量(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的变化规律;并应用PCR-DGGE方法,研究秸秆还田对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进而分析和探讨秸秆还田是否对农田土壤生态系统中细菌多样性产生影响。为改良退化的黑土、提高黑土质量提供理论基础数据,同时为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提供科学参考。本实验通过对秸秆施活性剂和纤维素降解菌等处理证明施活性剂和降解菌的秸秆还田处理都使土壤中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不同的秸秆还田处理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表现为秸秆+活性剂>秸秆+降解菌>腐熟秸秆>有机肥>秸秆、降解菌+活性剂>无秸秆。秸秆+活性剂处理对脲酶活性提高的最为明显。不同的秸秆还田处理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表现为有机肥>腐熟秸秆>秸秆+降解菌>秸秆、降解菌+活性剂>秸秆+活性剂>无秸秆。有机肥处理和腐熟秸秆处理较其他处理对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影响更为明显。实验证明不同的秸秆还田处理可使细菌数量提高,各处理土壤细菌数量的表现为秸秆、降解菌+活性剂>腐熟秸秆>有机肥>秸秆+降解菌>秸秆+活性剂>无秸秆,其中秸秆、降解菌+活性剂(GNH)的处理对细菌数量的增加最为显著。各处理对土壤真菌数量的表现为腐熟秸秆(GL)>有机肥(zF)>秸秆+降解菌(GN)>秸秆、降解菌+活性剂(GNH)>秸秆+活性剂(GH)>无秸秆(CK)。各处理只有腐熟秸秆处理(GL)和秸秆、降解菌+活性剂处理(GNH)对放线菌数量影响差异显著,其他处理未形成显著性差异。实验证明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碳的含量,不同秸秆还田处理微生物碳的表现为秸秆+降解菌>秸秆+活性剂>腐熟秸秆>有机肥>秸秆、降解菌+活性剂>无秸秆,对微生物氮的含量未形成显著性差异。各处理间灌浆期和苗期条带数和多样性指数未达到显著性差异,灌浆期无秸秆处理的DGGE条带数和多样性指数明显低于施秸秆处理,秸秆还田不同处理的细菌条带数和多样性指数的表现为腐熟秸秆>秸秆、降解菌+活性剂>有机肥>秸秆+降解菌>秸秆+活性剂>无秸秆,腐熟秸秆(GL*)处理对细菌条带数和多样性指数的增加最为明显,其次是秸秆、降解菌+活性剂(GNH*)。苗期施秸秆各个处理条带数和多样性指数高于无秸秆处理,但没形成显著性差异,秸秆还田不同处理的细菌条带数和多样性指数的表现为秸秆、降解菌+活性剂>秸秆+降解菌>腐熟秸秆>秸秆+活性剂>有机肥>无秸秆,聚类分析表明施秸秆处理在同一分支相似度较高,与无秸秆处理相似度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