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坐标的构建——论冯骥才文化立场的内在同一性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将冯骥才的小说与他的文化散文及文化行动对照起来,我们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冯骥才创作的大量文化散文及他所从事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他在《怪世奇谈》中对封建文化的反思批判是否存在矛盾?笔者经过考察论证,得出结论:二者并不存在矛盾,也就是说,冯骥才的文化思想发展过程中并不存在前后矛盾的现象。   如果我们认真分析一下当代文学史,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新时期文学的每个阶段都有冯骥才的身影,从这个角度来看,他对文化和文学的全方位、立体性的思考是贯穿在他的全部作品和所有的文化行动上的,可以这样说,他的文化行动是他的全部作品的最好的注释,他在用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的行动诠释着他的文学思想。文化行动与文学创作对于冯骥才来说,都是他作为一个有机知识分子完成历史使命的载体。   冯骥才是一位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责任感的作家,他在《怪世奇谈》的创作中努力进行文化反思,其宗旨就是为改革发展排除文化上的障碍,并且努力解决思想文化上的种种困惑,应该说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社会变革的背景为《怪世奇谈》的创作提供了一个现实平台。   上个世纪末,西方的话语霸权以极为强势的力度冲击着中国文化界,同时,全球性的商业大潮也渗透到文化的各个层面,毫无防备的中国文化界陷入混乱,于是,恢复民族自尊心,实现民族身份的认同,就成为值得高度关切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冯骥才暂时减缓了小说的创作速度,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对民问文化的抢救和保护之中。与此同时,他创作了大量的文化散文,为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大声疾呼,通过这些文化散文,我们可以看到文化濒临危境时一个知识分子的文化良心。《俗世奇人》是对一系列天津市井人物形象的塑造,将一个城市最有特色的时代记录下来,表现了冯骥才对城市文化的高度关注。   他的社会责任感与文化责任感始终是融合在一起的,当他进行文化反思批判时,也对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加以高度关注,当他进行民间文化抢救和保护时,对民间文化中的不足也及时提出,由此可以看出冯骥才是用辩证统一的方法来面对文化问题的。
其他文献
李长之是现代文学史上独具个性的学者批评家,他的多产和“识见”令世人叹为观止。本文立足于现代性理论的基本立场,即感性、理性和审美超越三个层面,对李长之文学思想的现代性特
本文以北魏时期的农书《齐民要术》(以下简称《要术》)为语料,从语体角度入手,借鉴论元结构理论,全面描写和分析该书的论元结构,揭示这种语体的句法表现形式,并进一步对论元结构的分
浪漫主义是迟子建小说创作中一个突出的核心问题。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即迟子建小说中浪漫主义精神的独特体现、浪漫主义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的具体表现、浪漫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