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北战地服务团(简称“西战团”)是抗日战争爆发后成立的第一个综合性文艺团体,1937年起在延安成立至1944年解体后并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在其存在的六七年间,先后分两个阶段活动在晋察冀边区。第一阶段由著名作家丁玲领导,1937年8月起赴山西前线至1938年八月返回延安。第二阶段由著名音乐家、作曲家周巍峙领导,1938年秋再赴晋察冀边区至1944年4月完成抗战宣传任务返回延安。在晋察冀边区的部队和农村,西战团用戏剧、音乐、文学、美术等多种文艺形式展开宣传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为地方培养了数百名文艺骨干,是敌后文艺运动和中国解放区戏剧史上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除引言和结语外,本文将从“西战团”的成立和发展、主要成员、创作和移植剧作分析这三方面着手进行尽可能详细和深入的研究。第一章内容主要叙述西北战地服务团的成立与发展,以西北战地服务团在晋察冀边区活动的两个不同阶段为分界线将其发展划分为发展期和鼎盛期,并对西北战地服务团这两个阶段的主要活动进行了细致的梳理。鉴于西北战地服务团先后在边区活动的主要领导人不同,本文的第二章内容针对两个主要负责人著名作家丁玲和著名音乐家周巍峙分别做了介绍,主要对他们在西战团的活动和主要戏剧创作给予了关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在前文的基础上重点对西北战地服务团在晋察冀边区以及在延安等地创作和移植的戏剧作品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解放区戏剧普遍具有的思想和艺术特点,并对西北战地服务团敌后宣传活动的成效和原因进行了探索。西北战地服务团作为抗日战争时期抗敌演剧活动的实体,其演出和创作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当时救亡图存的宣传活动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对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力图通过对相关文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来还原一个抗战文艺团体的面貌,并对其创作和演出作品的特点和形成原因进行综合分析,以求为解放区文学艺术或者抗战剧团的的研究做一点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