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金属及半导体表面低维碳纳米结构的电子态调控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mos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材料间的界面对器件的性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光伏电池,晶体管等器件性能无不与材料的界面密切相关,因此,研究材料的界面性质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由于有机小分子具有模块化组装,柔性等特点,近年来正备受关注,但是由于有机分子与金属(半导体)间的界面行为与传统半导体界面存在差异,从而需要进一步研究其界面行为。文章首先讨论了相关的界面问题,介绍了有机小分子-金属界面和有机小分子-半导体界面性质,其次总结了影响这些性质的主要因素并得出这些性质会影响界面电子态,最后根据这些影响因素,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有机小分子酞菁钴(CoPc)和2,7-二澳芘(2,7-Dibromopyrene,C16H8Br2),并以Ag(111),Cu(111),Si(111)和SiC(0001)作为衬底,分别对金属上的有机分子和半导体上的有机分子(石墨烯)电子态进行研究,同时对其电子态进行调控。文章实验部分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三章为金属上有机小分子的电子态调控实验,第四章和第五章比较了金属和半导体上有机小分子的结构,并对半导体上的有机小分子进行了调控,第六章探讨了如何在衬底SiC上调控单层石墨烯电子态。CoPc在Cu(111)界面会发生原子取代反应,衬底Cu原子取代酞菁环中心的Co原子形成CuPc,产物Co原子与Cu衬底形成合金。这一过程开始于室温,热退火促进了反应的进行,全过程可以通过XPS、UPS获得电子态变化趋势,DFT计算验证了我们的假设。在这章中我们可以通过原位退火的方式使有机小分子和衬底反应,调控电子态变化。在室温衬底上能够制备自组装的C16H8Br2岛状结构。在热衬底上制备样品能够得到C16H8Br2与Ag原子反应形成的中间体(Ag-C16H8-Ag)以及链状结构([C16H8]n),此过程中产生的Br原子通过氢键的方式影响着中间体在Ag(111)表面的取向。与前面的处理方式不同,对Si(111)7×7上的C16H8Br2进行直流加热获得样品,并研究其电子态变化,得出二澳芘能够脱氢和澳形成自由基——-C16-结构(Radical 2,7-Dibromopyrene,RDP),这些活化分子通过静电排斥作用自组装在Si(111)7×7表面的,控制直流加热(Flash)次数,能够在半导体Si上形成稳定的链状碳纳米结构。通过比较,金属Ag上的有机分子单体和有机分子链通过氢键相互作用控制着间距和取向,而半导体Si上则通过静电排斥作用影响RDP排列和有机分子链的取向。插层Fe原子在SiC(0001)上获得准直立石墨烯。首先经过Flash SiC(0001)获得单层的石墨烯,在其上蒸渡Fe原子,再经过多步热退火,可以获得准直立的石墨烯结构,这过程中可以很清楚地通过XPS看到芯能级态变化,发现石墨烯的含量增加。并且通过ARPES看到价带的变化过程,由单层石墨烯向双层石墨烯转变。在此过程中拉曼谱可以判定石墨烯的质量得到了改善。本文主要探讨了有机分子在金属和半导体衬底上的行为并且调控其电子态变化过程,主要通过热退火(辐射加热,直流加热)以及插层原子的方式来实现。希望本文能够拓宽金属/半导体衬底上的碳纳米结构的制备方法,并为低维碳纳米结构的电子态调控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传统的蜂窝网络已经从第一代模拟通信发展到目前的第四代数字通信,其中不断优化的物理层技术大大提升了整体网络容量。随着物理层带来的技术收益逐渐饱和,无法继续满足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流量需求的快速增长,亟需通过挖掘移动用户的使用习惯来实现网络容量的跨越提升。近年来,学术界已开始使用实测数据来分析无线网络的基础设施部署和移动用户的流量需求,以便从更准确的模型描述中受益。同时,随着近年来机器学习技术的兴起
作为一种二维碳纳米材料,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导电性、高导热性、低密度等特点,可用于制备超轻的微波吸收材料,进而弥补传统吸波材料密度大、材料负载量高等应用弊端。但是石墨烯不具备磁性,单独使用纯石墨烯作为吸波材料时,其电磁匹配特性有待进一步改善。基于此,本文通过非金属原子掺杂改性以改善其磁性和电磁匹配特性,进而去调节材料的微波吸收性能。本文提出通过氮元素掺杂改善石墨烯磁性,进而调节其微波吸收性能的设计思路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其对于基础物质文化的需求也有了全面的提升,这使得人们对于物质满足之后的精神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推进了我国城市化建设发展的速度。同时,对于大学校园而言,除了要保证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也要通过绿化养护工作的落实来为学生打造一个舒适的环境,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此环境内既能够实现掌握学习知识,又能够通过环境的渲染来保障学生时刻都有一个良好的心情。但是,
目的肝脏具有免疫特惠的作用,但其机制至今尚不明确。众多研究认为肝脏内的实质细胞和非实质细胞与肝脏免疫特惠功能相关,但是基于去细胞的肝脏支架研究肝脏免疫特惠在国内外都属于空白水平。本研究通过去细胞化肝脏支架的肝脏免疫微环境研究肝脏免疫特惠的功能。方法建立以Babl/c和C57BL6小鼠为背景的去细胞肝脏支架方案。检测去细胞支架本身生物学活性,有无细胞和细胞核的残留,细胞外基质保存情况,去细胞肝脏支架
当遇到一道陌生的数学难题时,其思考过程往往是一波三折的,起初是左冲右突,不断尝试,虽能求解,但缺乏系统性.随后是统筹兼顾,稳步推进,能给出一个较为自然的解法,但缺乏简约性.最后是回顾解题,豁然开朗,意外发现了问题的本质.这是笔者前段时间的解题经历与感受.1问题呈现题1如图1,在矩形纸片ABCD中,AB=4,AD=8,点Q为边BC上一个动点,将△DCQ沿DQ折叠,
期刊
研究背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LargeB cell Lymphoma,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一种B细胞淋巴瘤。近年来,利妥昔单抗和自体干细胞移植等新治疗措施的应用明显改善了 DLBCL的疗效,但仍有约40%的DLBCL病例进展为复发难治。从临床表现和基因表达谱来看,DLBCL是一组高度异质性肿瘤。近年来研究发现
过渡金属氧化物为新型功能材料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过渡金属氧化物异质结因其中d电子的丰富物理性质而具备显著的可调节性。通过计算模拟,可深入解释实验现象,也可对实验尚未涉及的空间进行预测,从而优化材料的性质或功能。本文主要利用电子层级的DFT计算来研究含Ti氧化物异质结及非晶结构的磁电性质,为磁电功能材料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实验研究发现在某些绝缘态的氧化物(如LaA1O3/SrTiO3)组成的异质
关联电子材料中电子不同自由度的相互作用催生了许多重要的物理发现,如高温超导、庞磁阻、多铁现象等。目前这类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含有3d电子的过渡金属化合物中,如铜氧化合物高温超导体和铁基超导体中的超导主要源于铜和铁元素的3d电子。对于拥有4d、4f、5d等更高轨道电子的材料,其电子局域化程度降低,往往表现出巡游/局域的双重性质,而其自旋-轨道耦合效应却增强,这两者的相互作用可呈现出更加丰富的物理性质
为了对1株从鸡场分离到的鸡毒支原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MG)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及致病性研究。用MG的16S rRNA引物对山东省莱西市某鸡场疑似MG感染的气囊病料进行了PCR鉴定,结果可扩增到特异性条带。通过病原分离培养、16S rRNA基因测序比对获得MG分离株,命名为SDMg01株;低倍显微镜观察到,菌落呈典型的“荷包蛋”状;生化鉴定结果表明,该分离株能发酵葡萄糖
为调查中国奶牛养殖地区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的流行情况,从2013—2019年,在中国6个奶牛养殖区域集约化牧场,通过随机采样收集犊牛鼻拭子1 878份,对样品进行M.bovis分离鉴定,并分析M.bovis阳性率时间分布,空间分布以及犊牛日龄与M.bovis阳性率的关系。结果表明:1)空间上,中国不同奶牛养殖地区,M.bovis阳性率是不同的。其中西北区(38.7%)高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