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描述重庆市某城区中小学生青春发育及青春发动时相提前的现状。2、比较青春发动时相提前的阶段标化评价方法与性发育指标评价方法的一致性,为完善青春发动时相评价方法体系提供参考。3、探索青春发动时相提前的影响因素,为科学、合理的开展青春期保健工作提供参考。方法1、采用多阶段抽样,抽取重庆某城区2969人,进行问卷调查、性征发育与体格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对青春发动时相提前的判定情况。通过描述性分析,描述儿童青少年青春发育现状;计算Kappa值比较两种方法判定青春发动时相提前的一致性;以性发育指标评价方法为金标准,计算阶段标化评价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2、选取所调查对象中以性发育指标评价方法判定的青春发动时相提前与适时的儿童青少年,利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青春发动时相提前的影响因素。结果1、本次研究调查人数为2969人,年龄范围为8~20岁,平均年龄为(13.70±2.87)岁。其中男性儿童青少年1528人,女性儿童青少年1441人;城镇1534人,农村1435人;小学906人,初中985人,高中1078人。2、男童首次遗精,睾丸容积达到4ml、12ml及20ml,阴毛发育达到mp2期、mp3期及mp4期的中位平均年龄分别为14.65岁,9.98岁、13.14岁及18.47岁,12.85岁、14.45岁及15.75岁;女童月经初潮,阴毛发育达到fp2期、fp3期及fp4期,乳房发育达到b2期、b3期及b4期的中位平均年龄分别为11.92岁,12.54岁、14.65岁及18.51岁,9.70岁、12.36岁及15.53岁。3、根据性发育指标评价方法进行判定得知,女性儿童青少年青春发动时相提前的发生率(8.8%)高于男性儿童青少年的发生率(3.3%),城镇儿童青少年青春发动时相提前的发生率(8.3%)高于农村儿童青少年的发生率(3.5%),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阶段标化评价方法得知,城镇儿童青少年青春发动时相提前的发生率(19.4%)高于农村儿童青少年的发生率(1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根据性发育指标评价方法与阶段标化评价方法得到儿童青少年青春发动时相提前的发生率分别为6.0%、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的kappa值为0.126。以性发育指标评价方法为金标准,阶段标化评价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384、0.833。5、经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女童相较于男童、城镇地区相较于农村地区、初中学段相较于小学学段及超重与肥胖相较于正常体重为儿童青少年青春发动时相提前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1、青春发动时相提前的阶段标化评价方法与性发育指标评价方法相比,一致性较差,且灵敏度较低,但特异度较高,提示青春发动时相的主观评价方法仍不完善,还需更多的研究。2、女童较男童,城镇儿童较农村儿童,初中学段相较小学学段及肥胖与超重儿童较体重正常儿童更易提前,提示我们的青春期卫生保健工作应更具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