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边塞诗特定背景研究——由汉至唐从中原赴西域路线的考察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zhichaon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由汉至唐从中原赴西域的路线作为唐代边塞诗歌的特定背景,期望通过对西域路线这一因素的考察,为唐代边塞诗歌的解读提供历史的背景、打开全新的角度。本文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讨论西域路线中的重要关隘--阳关和玉门关的概况以及它们所连接的路线;第二部分主要梳理了从汉代到唐代从中原赴西域的路线的变迁,具体来说则是从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两个方面入手,论述原本《汉书》中体现出来的南北两道发展成后来五条路线的过程;第三部分则着眼于唐代边塞诗与西域路线,先在总体上论述唐代文人与西域边塞的关系,再针对岑参这个最具代表性的边塞诗人及其边塞诗来考察唐代边塞诗人赴西域的具体路线,得出其西域路线当是长安-陇山-渭州-金城-武威-酒泉-敦煌-莫贺延沙碛-伊州-蒲昌-银山碛-焉耆-铁门关-龟兹的结论。除此之外,第三部分还考察了岑参边塞诗歌中除路线之外的西域表达,例如西域风物和西域背景等,以期对其边塞诗歌作尽可能深刻的挖掘。  
其他文献
目前,学界对于汉语言系统中的叹词、语气词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于《红楼梦》的相关领域的问题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于《红楼梦》中的叹词、语气词及其呼应关系的研究却基
“席勒式”是马克思在1859年提出的概念。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国内的学者开始对“席勒式”这一概念进行大范围讨论。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席勒的文学创作是从观念出发,反对现实主义
随着网络的普及应用和网民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网络语言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使用,“网话文”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网络流行语和流行文本的总称。得益于微博等新媒体的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