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饱和季铵盐阳离子类脂的合成及基因转运性能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cula1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因治疗是通过调控特定细胞内的基因表达,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种调控通过基因转运的方式引入外源基因,如DNA、mRNA、siRNA、microRNA及反义寡核苷酸等。将外源基因转运到细胞内就需要借助载体,其中阳离子脂质体以其易于制备、毒性低的优势,已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非病毒基因载体。为探究疏水尾的不饱和度对基因转运性能的影响,本论文在课题组已有的饱和双C18疏水尾端的阳离子类脂(MS18,GS18)的基础上,设计合成了以季铵盐作为亲水头部,氨基甲酸酯为连接键,不饱和双C18为疏水尾的阳离子类脂(MU18,GU18),提纯后,采用ESI-MS、IR、1H NMR、13C NMR及HPLC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结构正确,纯度在98%以上。将上述阳离子类脂和助类脂DOPE溶于有机溶剂,通过氮吹形成薄膜,进行超声分散,制备阳离子脂质体。采用TEM及激光纳米粒度仪对其进行物化表征,发现脂质体基本为椭球形,粒径尺寸在130-190 nm之间,Zeta电位则介于50-90 mV之间。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延滞实验对阳离子脂质体结合DNA的能力进行考察。结果表明,疏水尾的不饱和度及单双亲水头部的差异,会导致脂质体与DNA的结合能力有所不同。其中,阳离子脂质体GU18延滞DNA的能力最强,由高到低依次为脂质体MU18、GS18及MS18。随着脂质体与DNA结合N/P比例的增长,脂质体与DNA的复合能力也不断增加。用制备的阳离子脂质体结合质粒构建复合载体,在三种癌细胞(人宫颈癌细胞Hela,肝癌细胞HepG-2及人大细胞肺癌细胞NCI-H460)中进行了细胞转染实验。采用倒置荧光显微镜对转染效率进行定性表征,流式细胞仪进行定量表征。结果表明,各阳离子脂质体在N/P比例为3/1时具有最高的转染效率,且由于疏水尾的不饱和度及单双季铵盐头部的差异,脂质体表现出不同的转染效率,其中阳离子脂质体GU18转染效率最高,优于DOTAP,MU18与DOTAP的转染效率相当。采用MTT法评价阳离子脂质体的细胞毒性,并以商品试剂DOTAP作为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所测定的N/P比例范围内,阳离子脂质体的毒性较小。当N/P比例小于6/1时,细胞存活率均在90%以上,高于商品试剂DOTAP。当N/P比例增至8/1时,细胞存活率降至约85%,与商品试剂DOTAP相当。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对企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和需求也发生了一定变化,现阶段企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存在模糊化和趋同化培养模式的问题,信息技术人才培
通过使用两种硅烷偶联剂(A-151、A-171)对煅烧高岭土进行表面改性,研究改性剂用量、改性温度、改性时间、助剂用量对改性效果即活化指数的影响。通过筛选得出两种改性试验的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具有强烈的遗传倾向。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是指基因组中单个核苷酸的变化引起
MEMS传感器的室内定位系统,实现一种完全自主无盲区,具有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以及显示终端的功能,本文主要对采用了MEMS传感器模块进行测量行人运动参数,并通过定位计算机进行
对比研究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与绿洲交错带8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特性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粉砂含量差异性显著(P5a)与时间成正比.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养
在水稻的种子世界里,黑米、紫米是一类特殊生态类型的品种,由于米皮呈黑色或紫色,故得名。我国黑米、紫米品种源远流长,资源丰富,历来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自豪的农业遗产,值得
期刊
就我国寒冷地区建筑物施工阶段可能发生的混凝土和基础冻胀问题,探究其发生机理和典型现象,对于预防冻害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正>项目名称:STOCK共享办公空间业主:Warehouse TERRADA建设地点:东京都港区高轮设计单位:尾形良树+SALT建筑事务所合作设计:Watase Ikuma+Dugout建筑面积:1 084 m~2建筑层
要按照引领中原乃至全国的高度和格局谋划产业发展,强化精深加工配套,打造知名品牌,聚集资源要素,打造一批引领全国的农业高质量发展高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
报纸
长江经济带是以流域为基础,以长江为纽带,以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以及成渝城市群为依托的宏观协作经济带,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横跨我国地理三大阶梯,资源、环境、交通、产业基础等发展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区域发展与保护矛盾突出,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土地利用变化作为全球环境变化中最明显的表现形式,间接影响着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地表物质循环和生态过程,引起生态系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