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形式,实质反映的是利益关系的变迁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伴随着经济基础和文化环境的变迁,政府通过改革与创新不断顺应时代进步的历史性潮流,政治发展呈现出民主化、法治化和分权化的普遍性规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改革以经济领域为起点进而延伸至政治层面。在经济社会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简政放权贯穿各个不同发展时期,不断得以深入推行,实现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改革成效。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民主政治深入发展,市场和公民社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并逐步完善的领域成长勃兴,客观形势的变迁为简政放权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要求。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继续简政放权的改革目标。作为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简政放权在推行中因政府客观固有的内在性制约,从而影响改革既定目标的实现。简政放权内在制约因素是由改革制度变迁的政府角色因素、利益因素、行政文化、制度设计等多重原因作用形成的,对此需要进行系统和理性的分析与研究。通过对改革内在制约因素的探讨,既可以深化、细化对改革开放以来简政放权改革逻辑进路等一般规律的认识,更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当前简政放权改革的特殊性,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本文以简政放权理论意涵为分析起点,分别从公共选择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对简政放权内在制约因素展开分析,通过纵向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简政放权的现实进路,继而就简政放权内在制约因素之外在表现形式,形成原因作全面探讨,主要从政府角色矛盾、既得利益、传统行政文化、配套制度设计多维度进行分析,最终提出内在制约因素的消解策略,具体从加强改革法制建设、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健全改革配套制度,激发改革主体能动性,从而冲破传统行政文化的束缚,突破政府利益的刚性和固化,凝结简政放权改革之共识,化解改革内在制约,促使简政放权在应有轨道上顺利推行,有效实现改革的既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