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温室苗期接蚜鉴定与田间鉴定,从24个参试辣椒品种中筛选出凉椒一号、猪大肠、都椒一号和新丰五号4个高抗品种;苗丰三号、中椒六号、更新六号和昆椒一号4个抗性品种;大羊角椒、砀椒一号、湘研9402和渝椒五号4个高感品种和保椒二号、泰国正椒三号、福椒六号和湘研十五号4个感性品。以高抗品种猪大肠和高感品种大羊角椒为亲本进行杂交,其杂交F1代对桃蚜的反应表现为高抗(HR),F2代的抗虫与感虫植株分离符合3:1的比率,表明辣椒抗蚜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能够稳定遗传。上述结果为进一步进行辣椒抗蚜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选用抗感程度较稳定的12个辣椒品种,于4-6叶期对其叶组织中游离氨基酸总量、总氮量、可溶性糖、游离脯胺酸、维生素C(Vc)、过氧化物酶(PO)、多酚氧化酶(PPO)、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A-POD)活性及过氧化物酶(PO)、多酚氧化酶(PPO)同工酶谱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抗蚜品种较感蚜品种叶组织中含有较低的游离氨基酸、氮、脯胺酸和维生素C(Vc),但较多的可溶性糖和较高的糖/氮比,后者的游离氨基酸总量、总氮量、脯胺酸和维生素C(Vc)含量分别为前者的1.1-2.9倍、1.0-1.7倍、1.4-2.9倍和1.2-2.6倍,但前者的可溶性糖含量和糖/氮比分别为后者的1.1-1.3倍和1.3-2.0倍。上述结果在高抗和高感品种间差异尤为显著;抗、感蚜虫辣椒品种叶组织内过氧化物酶(PO)、多酚氧化酶(PPO)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A-POD)活性在受蚜虫侵害后均明显提高,但高抗和抗蚜辣椒品种较高感和感蚜辣椒品种反应更灵敏,在接虫初期其PO、PPO和AsA-POD活性即上升到一个很高水平,活性增加远远高于高感和感蚜辣椒品种,且在受蚜虫侵害后保持稳定的高活性水平。抗、感蚜虫辣椒品种受蚜虫侵害后叶组织内的PO同工酶和PPO同工酶均未产生新的酶谱带,但高抗和抗蚜辣椒品种叶组织内的PO同工酶和PPO同工酶谱带在受蚜虫侵害前后均保持稳定不变,而高感和感蚜辣椒品种在受蚜虫侵害后PO同工酶和PPO同工酶谱带均有变化,蚜虫侵害前其PO同工酶和PPO同工栅带均与高抗和抗蚜辣椒品种相同,但受蚜虫侵害后其PO同工酶和PPO同工鹏带数均大大减少,原有的酶谱带均有2条消失。由此说明辣椒品种叶组织中游离氨基酸总量…总氮量、可溶性糖、游离脯胺酸、维生素C(VC)、糖/氮比及辣椒受蚜虫侵害后叶组织内PO。PPO和ASAPOD活性的增加及PO同工酶、M同工酶谱的稳定性与辣椒抗蚜性显著相关。 运用RAPD技术,在FZ代群体中采用混合分组分析h segregantanalysis,BSA)法进行分子标记研究,找到一个与辣椒抗蚜性基因连锁的RAPD标记OPA18600,并在杂种后代FZ群体和供试抗、感蚜虫辣椒品种中得到了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