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职教育有了长足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教育部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主体性德育的研究是当今德育处于探索性的比较新兴的课题。与传统德育相比,主体性德育变革了受教育者在德育中的被动性,而倡导参与和体验。它变革了传统的德育社会本位倾向,从追寻道德的人性意蕴入手,重建道德的生命性和德育的生活价值。
本文从高职院校学生主体性德育的实施出发,采取层层论证的方式,尝试着从三个大的方面来探索高职学生主体性德育工作的实施:一是高职院校主体性德育的内涵和基本特征;二是高职院校大学生主体性德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三是高职院校实施主体性德育状况的途径和对策选择。具体说来:
第一部分运用层层剥离法,借鉴中外经验,分析主体性德育的内涵,解析高职院校学生主体性德育的基本特征,从而为论述高职院校学生的主体性德育问题做好准备。
第二部分谈的是当代高职院校主体性德育模式确立的依据,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出发阐述为什么要在当前高职院校德育中确立主体性德育模式,即高校主体性德育的必要性问题。
第三部分从更新德育观念、加强高职院校网络德育,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实施以学生为主题的德育实践、转换德育机制,促进高职德育目标的实现四个方面给出了高职院校实践主体性德育模式的一般性原则和方法。
对高职院校学生主体性德育进行研究,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高职院校学生德育体系,促进我国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趋势。高职院校的德育体系是其一环,也是重要的一笔。在九年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也经常会思索诸如“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为什么道德水平会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层次上”等等问题。虽没结成硕果,但也算求真务实。“高山仰止,景行行至,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希望可以更深层次的引起人们对主体性德育的研究,使德育的工作真正做到实处,在道德建设回归本性建设的同时,给学生一个积极、自主、宽松、实效的一个道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