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司法决策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7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与机器学习技术的成熟与广泛应用,司法人工智能逐渐走向现实。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司法决策也获得了相当的认知与技术可能。本文旨在对这种可能性与现实性进行探讨,主要涉及三个紧密相关的主题:一是人工智能司法决策的正当性问题,主要探讨应否允许人工智能从事司法决策。这涉及到一些与道德、伦理相关的法哲学问题,充分讨论这些问题是进行下一步研究的基础与前提。二是人工智能司法决策的方法论问题,涉及人工智能司法决策的技术可行性问题。首先介绍已有的人工智能法律推理的逻辑框架与技术方案,然后在已有方案的基础上,做出适度的推进。这是人工智能司法决策的核心问题。三是与人工智能司法决策相关的制度配套问题,主要涉及如何将人工智能与司法以及二者背后不同的运行逻辑结合起来。技术逻辑与司法逻辑既有一致性,也有冲突的一面。因此,在发挥司法人工智能作用的同时,要确保人工智能司法决策能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符合我国基本的司法体制。这要求人工智能与司法实践能相互塑造,因此,一方面需要调适相关的技术,另一后面还需要进行必要的制度调整,后者正是本文重点探讨的第三个问题。为充分展现上述各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实现研究的目的,文章拟从三个主要方面展开,讨论上述三个紧密相关的问题。本文共分五章。第1章是绪论,主要的功能是引出问题并界定一些重要的概念。众所周知,在人工智能司法决策这一主题之下,有两个基本的问题:一是人工智能司法决策是否应当?即“应否”的问题;二是人工智能司法决策能否进行下去?即“能否”的问题。“应否”的问题涉及人工智能司法决策的正当性问题,“能否”的问题涉及人工智能司法决策的技术可行性问题。因此,人工智能司法决策的问题既包括认识论方面,又包括方法论方面。在回答这两个基本问题之后,我们还需要考虑人工智能司法决策“如何可能”的问题。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进行回答:一是人工智能司法决策的可能性技术路径;二是人工智能司法决策的必要性制度建构。从总体上看,本文是按照人工智能司法决策的“应否”、“能否”再到“如何”这一思路而展开的。在引出上述问题之后,文章还对司法人工智能、智慧司法与人工智能司法决策等几个重要的概念进行了初步界定与澄清,以便为下文的讨论做一些准备。第2章主要讨论人工智能司法决策的正当性问题。该讨论主要是针对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展开的,即若允许人工智能进行司法决策,不仅会否定人类的主体性地位,而且可能引发一系列与正当性有关的问题,因此,不应由人工智能补充或替代人类法官进行司法决策,必须将人工智能框限在一定范围内,用它来从事一些辅助性的司法工作。这一论断又由以下四个分论断或论证构成:第一,人工智能司法决策会危及人类法官的主体地位,进而引发主体性危机;第二,人工智能司法决策不具备公共授权的基础,因而可能危及司法权的独立运行,并引发权力合法性的危机;第三,人工智能司法决策必然会产生司法错误,如此会引发司法责任的真空,这是无论如何都不应被允许的;第四,人工智能司法决策会损害司法的程序正义及司法固有的一些属性,进而在根本上动摇司法的本质。通过对上述论证进行具体分析,会发现,上述论断并不成立,或有夸大其事之嫌。因为人工智能司法决策本质上是一个工程实现的问题,其遵循的是有限理性框架下的实践哲学。因此,人工智能司法决策只会强化而非削弱人类法官的主体性,且不会改变司法权力的公共属性与独立运行。就避免司法错误而言,人工智能可能比人类法官做得更好,我们不应苛求人工智能司法决策的绝对正确;至于司法错误的归责问题,则可以通过在法官、法院以及国家之间进行合理的责任分配而有效地解决该问题;最后,透明的人工智能司法决策可以保障而非损害程序正义。因此,人工智能司法决策并不存在先验的正当性障碍。第3章主要讨论人工智能司法决策的方法论,即人工智能司法决策的技术可行性及进路问题。对于该类问题,学界已有许多研究,形成了三种主要的技术进路,包括经典规则进路、经典案例进路与数据进路。然而,上述三种技术进路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无法满足司法决策的要求。经典规则进路采取符号主义方法,将现实的规则系统理解为一个完备的逻辑系统,但因无法对法律知识进行充分的逻辑表达,而难以实现基于逻辑的规则推理;经典案例进路同样因知识表示问题而难以有效地展开类比推理。数据进路则通过大数据的统计分析,极大地提高了司法人工智能的实用性,展现了其方法论革新的一面,但神经网络推理的隐蔽性则使基于数据进路的法律推理难以进行规范性解释。尽管后来的学者基于论证理论方案对数据进路进行了改造,但其以案例为主导的技术特点决定了其在决策依据方面缺乏制度性权威。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拟提出一个以规则为主导的混合性技术进路,它整合了规则、案例与神经网络推理方法,形成了一个连接主义框架下的、以规则为主、以案例为辅的人工智能法律推理机制。具体说来就是:在规则推理阶段,试图将符号规则表示为神经规则,通过规则条件要素与案件事实要素的匹配来进行法律推理;在案例推理阶段,它将当下日益成熟的法律文本解析技术与法律论证结合起来,通过机器学习挖掘案例中的论点及其论证结构,并将裁判结果及其论证运用到待决案件。从总体上看,这种混合性的技术进路可满足实用性、权威性与可解释性等技术与法律要求,能更好地契合类似于我国这种以制定法为主的司法体制。第4章探讨人工智能司法决策的制度构建。本部分主要讨论与上述两个问题相关的制度配套问题,以便在制度层面确保人工智能司法决策的实施,其核心在于确定如何在制度层面协调人工智能与司法的关系。对此,我们的基本判断是:人工智能与司法可相互塑造,而非如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样只是司法对人工智能的单向度规制,亦非人工智能对司法单方面的变革。这意味着,在将人工智能融入司法的过程中,既要求人工智能技术具有司法上的实用性,从而在司法决策中发挥人工智能的作用,又要确保司法制度与人工智能的兼容性。本部分将系统探讨人工智能参与司法决策这一事实对司法制度的冲击、塑造、调整与重构,以确保人工智能司法决策的实践有效性、制度合法性与社会可接受性。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人工智能司法决策是可能的,但需要必要的制度调整与制度建构,包括公开制度、解释制度、责任制度、数据管理制度,以及与司法人工智能运行相关的制度。第5章是结论,主要对人工智能司法决策的正当性论证、技术路径与制度建构等问题进行总结。就正当性而言,司法人工智能应被理解为满足司法实践需求的技术工程,对之进行评价应以其在司法实践中的功用为标准,而非其它的先验标准。只要其能达到良好的实践效果,便不应以正当性为由一味地加以拒斥。在技术可行性方面,我们认为,当前的数据进路实现了对原有技术进路的方法论革新,从而使得司法人工智能具有明显的技术可行性,但也存在缺乏可解释性与权威性的缺陷。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以规则为主导的混合法律推理方案,以期通过整合规则、案例与神经网络来弥补当前数据进路的缺陷,从而更好地适应我国的司法体制。在制度建构方面,文章针对人工智能司法决策的工具定位、运行原则、程序要求、数据管理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制度设计,并就人工智能司法决策的司法责任问题提出了“混合责任制”这一解决方案。总之,人工智能司法决策具备相当的正当性与技术可行性,尽管其尚存在诸多问题,但这些问题并非先验的,只要通过必要的技术革新与制度调整,是完全可以解决的。总之,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的广泛应用具有光明的前景,在触手可及的未来即将成为现实。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的广泛应用,并非是对人类法官的否定与淘汰,相反,它是对人类法官的一种解放:将众多的法官从“案多人少”的窘境中解放出来,以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解决疑难案件。从这一意义上讲,我们不应为人工智能司法决策而纠结、抑郁,而应为之欢呼!
其他文献
森林土壤CO2排放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碳通量,在全球碳平衡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森林中绝大部分树种的根系与菌根真菌形成丛枝或外生菌根。这两种类型菌根在养分获取策略上的差异,可能影响土壤碳循环的诸多过程(如土壤碳累积、土壤有机碳分解和根系分泌物)。然而,过去大多数研究主要关注不同菌根类型森林土壤有机碳库或固碳能力的差异,对于菌根类型如何影响土壤碳排放仍缺乏深入探讨。本研究通过整合全球不同站点人工纯林
进入新时代以来,为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人才培养根本问题,教育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提升高校课程质量的措施。在此背景下,作为课程主要实施者的教师,其在课程中的能动性引起学界更多关注。教师课程能动性源于课程开发中的教师能动性,旨在研究教师如何主动的、有意识的形塑课程,实现预期课程目标。已有国内外教师课程能动性研究主要基于自上而下的中小学国家课程改革,关注学科教师群体,鲜有研究探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电子商务的广泛普及,越来越多的新兴制造商首先通过线上渠道销售产品,如眼镜制造商Warby Parker和床垫制造商Endy在发展初期均采用线上销售方式。然而,由于线上渠道无法提供产品体验,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往往无法确定产品与自身需求是否匹配,这会降低消费者购买意愿、导致制造商产品需求流失并引发产品退货问题。为刺激产品需求并减少产品退货,一些通过线上渠道销售产品的制造商开始与
含有氮或氧原子的三元和四元高张力小环广泛存在于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中。一些含有氮或氧原子的四元杂环,如氮杂环丁烷,氧杂环丁烷,由于其小体积的刚性结构能有效改善候选药物分子的理化性质,因而备受研究人员的关注。另外,这类小环化合物独有的环张力可活化环上的化学键,甚至可以改变一些化学键固有的极性,因而可用于发展新颖的反应。目前,文献中有关三元环的环氧乙烷、1,2-氧氮杂环丙烷等研究较多,
为解决国内外大型汽轮发电机长期以来存在的端部铁芯过磁通烧熔故障机理揭示与有效防治问题,保障我国自主研发大型半速核能汽轮发电机零故障安全稳定运行,本文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大型半速饱和蒸汽汽轮机、大型汽轮发电机等设备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编号:2010ZX06004-13)、“CAP1400半速汽轮发电机研制”(编号:2012ZX06002-17)的要求,采取理论研究-试验验证-工程应用的技术路线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核心素养成为国际和国内人才培养的讨论热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出版实施以来,高中课堂在培养核心素养的思维品质方面成为改革者和教师关注的问题。落实到具体的英语课堂,高质量的提问决定了学习的深度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提问也是教师重要的教学技能和方法。本研究以高中英语教师的提问为切入口,深入探究教师提问的实践性知识特征,及其影响的因素,研究问题是:(1)高中英语教师
与传统的活性污泥相比,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Anammox granular sludge,An GS)和好氧颗粒污泥(Aerobic granular sludge,AGS)具有出色的生物量保留能力、高负荷抵抗能力、低污泥产量,在废水生物处理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颗粒污泥的显著优势与其良好的聚集性能密切相关。在高细胞密度下,细菌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合作将得到加强,细菌代谢和活性将进一步提高。当前,稳定性
依据中国发展基金会发布的报告预测,2022年左右,我国将由老龄化社会步入到老龄社会,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将要突破14%。伴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重以及生育意愿的大幅下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已连续数年下跌,人口红利逐步丧失,高污染、高耗能的粗犷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利润进一步压缩,低效低端的生产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于2015年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
食物残滓在结肠中运送迟缓,或食物残滓在直肠滞留过久,而使粪便内含水份过量吸收,以致粪质过于干燥坚硬,正常的排粪频率消失而形成便秘。《景岳全书》记载:“大便秘结一证,在古方书有虚秘、风秘、气秘、热秘,寒秘、湿秘等说,而东垣又有热燥、风燥、阳结、阴结之说”。便秘导致气机阻滞与浊气上犯,可产生腹痛、喘促、眩晕等疾病;
期刊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全球性疾病。其主要致病病原体为1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HIV-1),属于逆转录病毒。目前,针对病毒复制过程关键酶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被广泛应用到艾滋病的治疗中,可以有效抑制病毒的复制。其中,H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