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技术“走出去”研究:专利海外申请视角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urgebo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企业的技术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中国企业能否凭借技术在国际上竞争?回答这一问题,是国际经济学与创新经济学中的一项重要使命,也是我国建设创新战略与走出去战略中的重要政策支撑。过往的研究囿于数据的局限,在这一重要领域的研究着力不足,相关定量分析特别是微观层面的分析较少。本文希望以中国企业专利海外申请为切入点,通过对中国企业技术“走出去”这一现象的研究,拓展并深化现有的企业技术创新与国际化战略的相关研究,洞悉并阐述中国企业技术走出去过程中的宏微观机制,厘清学界对于中国企业技术水平的认识,介绍一段中国企业如何运用技术在国际上竞争的故事。中国作为拥有四大发明的古国,曾经是世界技术创新的最大来源地,也是世界技术文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古代中国发明的技术,走向了世界:罗盘带来了大航海时代;古登堡改进的印刷术迎来了文艺复兴;火药在西方的传播迎来了热兵器时代。李约瑟指出,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经过改革开放和多年的经济发展,中国已经站到了伟大复兴的门口,那么这一次,中国是否能够再次成为技术创新全球高地,是否能够回复那个技术文明的荣光?中国能否从世界工厂转化为世界大脑,由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的母国升级为中国创造(Created In China/Innovated In China)的母国?重新攀登技术高峰,向世界各国传播技术实现技术“走出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人类文明再次做出重大贡献的核心,更是我国当前转变经济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进行产业升级的必要任务。因此研究中国创新的技术特征,研究中国是否已经重新具备了国际水平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实力,中国企业能否从技术国际化中获利是当前重重要的问题之一。本文即从当前观察到的一种中国企业的技术“走出去”现象——中国专利权的海外申请行为来研究中国技术水平的国际地位,中国走出去模式的变化和中国创新的真实内涵。本文为现象导向型研究,全文紧紧围绕以中国专利的海外申请为特征的中国技术“走出去”这一现象,从制度背景、理论机制、宏微观的“决定因素”与“经济后果”多个层面进行研究。初步建立了系统的对中国企业技术“走出去”的研究框架。本文考虑到技术“走出去”与贸易和对外投资的类似之处,既可以是企业的微观战略,又是国家宏观战略的表现,因此在分析过程中特别注重从宏微观两个层次共同进行讨论。本文分成四大部分,分别是制度背景,理论构建,宏观分析,微观分析。首先,本文分析了技术“走出去”的制度背景,将技术“走出去”、专利制度和我国走出去战略的推动有机结合,分析了我国技术“走出去”的主要特征。其次,本文基于企业异质性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企业组织战略视角构建了企业技术“走出去”的理论模型,为进一步的分析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基础。再次,在宏观方面,本文先引入国际贸易理论中经典的林德假说检验传统理论在技术层面的国际流动的影响,再从技术“走出去”作为技术扩散的传导机制,推动国家转型升级的角度对技术“走出去”的宏观绩效进行了考察。最后,在微观层面,本文从企业技术“走出去”战略的异质性特征研究了技术“走出去”战略在企业内的战略层次和能力需求,考察了品牌战略为代表的知识产权意识对企业技术“走出去”战略的影响,而后再从技术“走出去”企业的出口绩效与对外投资绩效讨论了技术“走出去”的微观绩效。本文把传统的贸易理论视角与国际化视角和企业技术“走出去”特有的创新特征和知识产权制度特征相结合,拓宽了创新与贸易理论交叉领域的研究空间。本文有以下主要结论:一、技术“走出去”与国家经济技术能力密切相关。技术“走出去”由一国国内的技术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决定,而技术“走出去”的东道国选择则与东道国的市场规模与距离有关。二、传统贸易理论机制可以类似地应用于解释国际技术流动。林德效应在技术国际化流动中同样成立,技术国际化的机制与传统贸易的决定机制有类似之处。三、技术“走出去”是一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力。一国技术“走出去”会使得两国贸易结构更为接近。这反映出在技术“走出去”的过程也是技术跨国扩散和学习的过程,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向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转型可以通过与发达国家更为频繁的技术流动实现。四、企业的技术“走出去”行为是异质性企业的战略选择,企业的自身生产率是决定企业技术“走出去”的核心因素。五、企业的品牌意识越好,企业的技术“走出去”水平越高。技术保护概念和企业的品牌战略具有互补性。六、企业的技术“走出去”可以显著的推动企业出口额、出口价格和市场份额的上升,而且这一现象是在最微观的层次下显著的。企业的每个相关专利可以给企业在东道国的相关产品的出口价格提高18%,市场份额也能够得到显著提升。七、企业的技术“走出去”可以推动企业的对外投资,但这一推动作用只在好企业和市场经济水平高的地区出现,自身能力不足的企业的技术“走出去”和其对外投资战略形成替代关系。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从技术国际化这一新问题切入;从中国企业的海外申请的新数据出发;运用微宏观的定量实证研究的方法,得到了关于中国企业技术“走出去”的动力和绩效的新结论。具体来说,本文的创新贡献可能在于如下方面:一、本文讨论的技术“走出去”是中国企业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中的一种重要现象,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家技术水平提升背景下的时代性转型。如果说中国入世后第一阶段是货物的走出去为特征的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则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将会是以技术技术走出去为特征的世界大脑的地位的争取。本文应用了最新的宏微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希望能激发学界、业界与政界对这一问题更多的关注,为相关的理论研究与政策转化提供重要的启示。二、本文的研究是对南方国家创新理论的最新拓展。中国作为新兴市场中的南方发展中国家,其巨大的创新能力与后续的技术国际化挑战了理论中只假设北方国家创新的传统。特别是技术“走出去”意味着中国企业具备了国际前沿的技术能力和创新成果,本文引入林德假说与国家间的贸易结构,对南方国家创新的可能来源与经济影响提出了新的后果。三、本文的研究是企业微观层面的市场与产品知识产权战略的影响,对当前异质性贸易理论在更深入层次的战略的优序排序与企业内部市场选择与产品选择的方向相契合。本文研究指出了企业内也可以通过技术“走出去”战略增强企业在某一市场和某一产品上的竞争力。这可能显示出企业内部对细分的出口市场、流程、产品、技术的内部选择中优胜劣汰的机制与过程。四、本文的研究对中国技术创新与专利制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启示。本文重新解释了在中国的制度背景下企业如何创新,特别是如何高水平的创新的问题,技术“走出去”中的国际专利很大程度可能反映着中国创新中特别有价值的一部分专利。本文对这些专利对企业的战略效果的研究也有力的解释了中国创新的价值所在,回应了国际上相关质疑,对未来的专利价值研究与中国创新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其他文献
目的汉化健康信息获取行为(Health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HISB)量表,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探索其在国内糖尿病患者中的适用性。方法对HISB量表进行翻译、回译和跨文
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是膝关节重要的前向稳定结构,损伤后可以产生明显的膝关节前向不稳,严重影响膝关节功能,继发关节软骨、半月板等主要结构损害,导致关节
目的 终末期糖尿病综合征包括严重的糖代谢紊乱、广泛微血管病变,通常并发糖尿病肾病、视网膜和神经病变。在目前看来,成功施行胰腺移植不仅提高了受者的生活质量,还防治了与
目的 探讨促进骨髓基质细胞(BMSc)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条件,构建高效、稳定的培养体系,为骨组织工程提供优良的种子细胞。方法 选用传代的骨髓基质细胞,首先将细胞分为七组:不同浓度
目的:建立新西兰大白兔Langendorff离体心灌注模型,采用红细胞停搏液(EC)与全血停搏液(BC)和晶体停搏液(CC)作对比研究,通过检查血流动力学改变(LVEDP、HR、LVSP、Dp/Dtmax及CF)、心肌
目的:探讨湿热、创伤复合条件下应激反应与胃肠激素的变化规律,为制订适宜于湿热环境下战创伤应激的综合评估体系,把握干预的时机和方法,提高机体应对应激的能力提供实验依据。
随着GIS产业的发展,三维地图的创建给各大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商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三维电子地图是将现实世界按照一定的比例缩放至计算机中,以表现一个虚拟的地理模型;在这个虚拟
目的:探讨骨不连的原因和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39例骨不连住院患者骨不连原因、治疗方法、治疗结果和远期肢体功能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由固定不当所致骨不连18例(4
目的:损伤修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尽管因损伤的部位、程度和性质不同,修复过程具有一定的差异。但各种损伤的修复过程具有共同规律,都可以分为炎症期、增生期和重建期。在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