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再生障碍性贫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1年内免疫重建情况,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移植后的免疫重建规律。 方法: 选取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内科2013年5月至2015年10月再生障碍性贫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50例,中位年龄为31岁(9-50岁),男29例,女21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移植后第1、2、3、6、12个月CD16+CD56+NK细胞,CD3+、CD4+及CD8+T淋巴细胞和CD19+B淋巴细胞绝对数;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移植后第1、2、3、6及12个月的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水平;收集检测的IgM、IgG及 IgA免疫球蛋白数值。在移植后6个月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方法动态监测 CMV-DNA及EBV-DNA每周2次。 选取同时间段内非再障组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中位年龄33岁(14-56岁),男25例,女17例。 结果: 1.再生障碍性贫血移植后+1月的 CD3+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及CD4+T淋巴细胞均低于非再障组,分别为47cell/ul(5-134cell/ul)比113cell/ul(53-485cell/ul), P=0.031<0.05;29cell/ul(3-86cell/ul)比107cell/ul(32-209cell/ul),P=0.014<0.05;8cell/ul(3-31cell/ul)比61cell/ul(19-133cell/ul), P=0.02<0.05;移植后+2月、+3月、+6月及+12月CD3+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且在移植后1年内CD4+T、CD8+T淋巴细胞呈比例倒置现象。移植后NK细胞数目在+1月时基本达正常水平,对比再障与非再障移植后不同时间点的 CD16+CD56+NK细胞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2.造血干细胞移植后+2月再障组的 CD19+B淋巴细胞低于非再障组,为2.5cell/ul(1-6.75cell/ul)比22cell/ul(15-63cell/ul),P=0.01<0.05;移植后+1月、+3月、+6月及+12月CD19+B淋巴细胞及不同时间点的IgM、IgG及IgA免疫球蛋白水平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与移植后B淋巴细胞重建密切相关,对比再障组与非再障组不同时间点BAFF值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且随着B淋巴细胞数目的恢复,BAFF值逐渐下降。 3.再障组CMV、EBV感染率高于非再障组,分别为82.6%比14.3%,P=0.00<0.05;41.3%比14.3%,P=0.029<0.05,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结论: 再生障碍性贫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免疫重建具有独特的规律。再障移植后+1月T淋巴细胞、+2月的B淋巴细胞的重建迟于非再障组,且CMV、EBV的感染率高于非再障移植后患者。因此,须及早监测与治疗再障移植后CMV、EBV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