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探讨自体骨膜骨髓复合移植在修复骨缺损中的成骨效能,进一步应用于临床治疗小儿良性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寻找一种新的治疗小儿良性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简便、有效方法。
研究方法:选健康国产白家兔12只,应用自身对照法把每只实验兔双前肢分为左右编号,双侧前肢桡骨中段形成1.5cm骨缺损,骨蜡封闭骨髓腔,左侧为实验侧,右侧为对照侧。左侧植入自体骨膜和红骨髓,红骨髓取自后肢股骨大粗隆,自然凝固后植入,骨膜取自后肢胫骨,锐性切取并形成1~2mm邮票状均匀植入红骨髓凝块中。右侧植入耳中动脉血。在不同时间进行X线和组织学检查。
临床应用骨膜骨髓复合移植治疗14例小儿良性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病灶清除后腔洞性骨缺损范围:最大约7.5cm×4.0cm×3.0cm,最小约5cm×3.0cm×2.0cm。用12号骨穿针在髂前或髂后部位抽取骨髓,抽取骨髓量在30ml以上时,宜穿刺2~3个点,不加任何溶剂,自然凝固备用。胫骨前内侧骨膜外剥离并剔除骨膜外脂肪组织,骨刀锐性切取确保骨膜生发层完整,切取骨膜面积最大3.5cm×10cm,最小2.5cm×6cm,所取骨膜剪成1~2mm大小的邮票状备用。开窗刮除病灶、灭活病灶腔洞,把凝固成块的红骨髓植入腔洞性骨缺损处,用5号针头把邮票状骨膜均匀植入骨髓凝块中,开窗处骨皮质经灭活处理后植回原处,缝合开窗处骨膜。手术后定期进行X线检查。
研究结果:实验侧手术后第2周骨缺损区新生骨痂形成,有骨小梁及骨髓组织形成,表现为活跃的成骨现象,第4、8周新生骨骨痂量明显增多,新生骨组织逐渐成熟,骨小梁融合成片状,有成熟的骨及软骨组织,第12周6/6肢骨缺损全部被新生骨充填,为完全成熟的骨组织,有比较完整的骨髓腔形成。对照侧第12周时骨缺损处无新生骨形成,中央为疏松结缔组织,周围为致密结缔组织。
临床治疗患者14例,获3~10个月随访。X线检查:术后1个月时可见骨缺损处有新骨形成,术后3~4个月骨缺损处全部被新生骨充填。手术后2~4个月关节功能和肢体负重功能均恢复正常。
研究结论:经自身对照法实验研究证实,自体骨膜骨髓复合移植成骨效能强,方法简便,可作为修复骨缺损的方法。临床研究表明,自体骨膜骨髓复合移植尤其适用于小儿良性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修复,是一种新的、有效的、简便的新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