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剥夺感对社会个人劳动力供给影响研究

来源 :重庆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aoxin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对剥夺感使社会个人的消费效用相互影响,即个体的效用不仅与本身的消费水平正相关,还与其他个体的消费水平负相关。本文在新古典劳动力供给理论基础上,放宽劳动力同质和劳动个体单一的偏好假设,将其他个体的消费水平纳入消费-闲暇劳动力供给决策模型,分析相对剥夺感对社会个人劳动供给的影响。发现在相对剥夺感存在的情况下,依据社会经济参数的不同,劳动力供给会达到“竞争型劳动力供给”“约束型劳动力供给”和“破坏型劳动力供给”三个均衡阶段。并根据分析结果,给出一些政策建议。  论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研究背景。通过对新古典劳动力供给理论评述,认为以消费-闲暇为基础的供给模型即没有考虑到劳动力质量的差异性,也没有考虑到社会个人的消费效用会相互影响这两个事实。使得原模型难以准确地分析社会个人微观的劳动力供给。本文提出了社会个人消费效用互相影响的相对剥夺感对劳动力供给影响的研究问题。  第二部分,理论基础。通过对新古典劳动供给理论、公平理论、社会比较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特别是相对剥夺感理论的梳理,从理论上阐述相对剥夺感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第三部分,建立消费效用函数模型分析相对剥夺感对社会个人劳动力供给决策的影响。首先,在社会个体劳动时间相同并且确定的情况下,分析社会个体如何分配已有的劳动时间。我们发现劳动力质量高的个人会继续将其全部时间进行生产活动;而劳动力质量低的个人,则会根据其两者产出水平的差异决定是否要抽出一部分时间来对劳动质量高的个人的劳动成果进行破坏。其次,放开社会个体劳动时间相同的假设,根据模型具体推导社会个人的劳动供给量。最后得出社会劳动力供给会处于三个均衡阶段,并对这三种均衡情况下劳动力供给进行了论述。指出模型与现实社会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认为相对剥夺感的经济影响更适用于适用于小区域的同质社会。  第四部分,政策建议。然后根据模型结论,提出了一些有利于提高社会个人劳动力供给水平的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知识经济时代,技术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科技,关键在于人才。现阶段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大国,都把科技人才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科技人才作为企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大多数国家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世界主要货币的波动性不断增强,汇率对各国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影响程度逐渐增大。与此同时,资产价格的
在世界各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低碳供应链受到越来越多重视。一种产品生产环节的碳排放量的降低,可能会被其原料生产、分销、零售、消费、回收等环节的碳排放量的增加而抵消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出口国,贸易增长、贸易利得对本国、本地区经济增长的推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之一是内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即便在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