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全球范围内水资源紧缺的状况十分严峻。我国总水量较多,但存在分布不均、人均水量较少、污染严重等问题。因此探求合适的污水处理技术是解决缺水问题、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以下简称MBR)是一种高效的污水处理技术,它将膜的过滤技术与污水的生物处理技术有机结合,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简单、处理效果好、占地面积小、易于维护等优点,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率高,但膜污染问题严重,且脱氮除磷能力不理想,因此减缓MBR工艺的膜污染及强化其脱氮除磷效果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电絮凝技术(Electro-coagulation,以下简称EC)是一种通过外加极板并施加电流,使水中污染物絮凝而不必加入化学混凝剂的污水处理技术,结合了电化学、化学混凝、气浮3种技术,具有去除污染物种类多、去除效率高、二次污染较少、工艺和设备简单、可操控性好、高效稳定等诸多优点,而且在深化污水的脱氮除磷方面有不错的效果。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处理含油废水、重金属废水、染料废水等。但由于耗电量和金属消耗量较大等问题,并未广泛应用于生活污水的处理。因此,本研究将电絮凝技术与MBR工艺有机结合,利用电絮凝/膜生物反应器(EC-MBR)处理生活污水,探讨其对膜污染的影响情况及强化脱氮除磷的效果。本研究采用人工配置的生活污水,试验阶段对传统MBR工艺和EC-MBR工艺对COD、氨氮、总磷的去除效果进行考察,探究电絮凝强化污水脱氮除磷的可行性。优化阶段对水力停留时间、溶解氧浓度、温度、污泥浓度、电流密度、极板间距对EC-MBR工艺运行效果的影响及最佳运行条件进行探究和优化。最后分析除磷机理,并探究加入电絮凝环节后对膜污染的影响情况。研究表明:在不排泥的条件下,当反应器温度在19~23℃,pH值在6.5~7.5,HRT为8h,起始MLSS为4000mg/L,电流密度保持0.1481mA/cm2,极板间距固定为40mm,每1Omin通电2min,每10min出水8min,反冲洗2min,EC-MBR工艺对污水达到最好的去除效果,对COD、氨氮、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7.95%、85.55%和83.10%,稳定运行后出水水质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相比普通MBR工艺分别提高15.74%、16.07%和22.32%。除此之外,电絮凝环节的加入对膜污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上研究结果表明,EC-MBR工艺处理典型生活污水出水水质优良、效果稳定,陶瓷平板膜机械强度高、截留能力好,可以反复再生利用,本试验系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该工艺的深入研究和实际运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