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对比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患者钙磷控制达标情况及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Chronic Kidney Disease-Mineral and Bone Disorder,CKD-MBD)患病情况,分析影响达标的危险因素,为有效控制CKD-MBD寻求途径。方法:单中心横断面观察性研究。纳入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肾脏内科规律行透析治疗3月以上且病情稳定的患者共448例。其中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患者35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93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生化指标及评估指标。根据2003年KDOQI“关于慢性肾脏病骨代谢及其疾病的临床实践指南”制定的血钙、血清磷、i PTH达标率分析比较不同透析方式的患者CKD-MBD患病率、达标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CAPD患者中,男性182例(51.5%),平均年龄(52.9±13.1)岁,中位透龄17.7(8.4,43.7)个月,主要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176例(49.6%),糖尿病肾脏疾病76例(21.4%),高血压性肾损害75例(21.1%)。其中37.2%服用磷结合剂,14.9%服用活性维生素D。MHD患者男性55例(59.1%),平均年龄(52.1±14.4)岁,中位透龄21.1(7.9,32.7)个月,主要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46例(49.5%),糖尿病肾脏疾病18例(19.3%),高血压性肾损害10例(10.8%)。其中47.7%服用磷结合剂,32.3%服用活性维生素D。2、CAPD组和MHD组患者的血钙达标率分别为65.6%、65.6%;血清磷达标率分别为50.4%和46.2%;i PTH标率分别为26.4%、24.7%;血钙、血清磷、i PTH三项全部达标分别为11.8%和6.5%,以上指标达标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3、与发达国家的透析预后与实践模式(DOPPS4)达标率比较,MHD组血钙达标的比例(65.6%vs56%,p=0.06)、血清磷达标的比例(46.2%vs54.5%,p=0.11)、i PTH达标的比例(24.7%vs32.1%,p=0.13)。4、MHD组的低钙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CAPD组(17.2%vs2.8%,p<0.01);MHD组的高磷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CAPD组(34.4%vs20.2%,p<0.01);CAPD组和MHD组高i PTH及低i PTH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25.8%vs32.3%,47.8%vs43.0%,p>0.0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对于CAPD组患者,高龄、较长的透析龄是血钙未达标的独立危险因素;未规律服用磷结合剂、残余肾功能的降低是血清磷未达标的独立危险因素;高龄、较长的透析龄、高血磷是i PTH未达标的独立危险因素。(2)对于MHD组患者,高i PTH是血钙未达标的独立危险因素;高i PTH,未规律服用磷结合剂是血清磷未达标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磷、低血红蛋白水平是i PTH未达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中心透析患者CKD-MBD的患病率较高,与国内外其他中心报道结果相当。腹膜透析与血液透析患者钙、磷、i PTH达标水平及CKD-MBD患病率无明显差异。其中血液透析患者,钙磷的达标率总体达到了DOPPS4的控制标准。提高血红蛋白水平、降低血清磷水平、保护残余肾功能、规范服用磷结合剂可能有助于钙磷代谢紊乱的纠正,但在治疗过程中也应注意切勿过度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