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南省株洲冶炼厂是我国最大的有色金属加工基地,建国以来为祖国的矿业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几十年的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工艺、设备和“三废”处置设施等诸多问题,冶炼厂也向周边环境排出了大量的重金属污染物,严重威胁着周边环境和群众健康。对株冶排放的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和迁移规律进行分析和评价,不仅对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群众健康安全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株洲工业的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以株冶周边的土壤、农作物、人发中重金属(汞、砷、铜、铬、铅、锌)为研究对象,通过合理采样、分析测定、数据统计等手段,揭示重金属对冶炼厂周边环境的污染状况并做出相应评价,以期能为株洲市土壤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实验中采用正王水消解土壤样品(稻田土,菜地土),采用tessier五步提取法稍加改进对土壤样品进行形态分步提取,采用硝酸-高氯酸混酸湿法消解农作物样品(稻米,花生,豆角,苦瓜,辣椒,空心菜等)及人发样品,最后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分别测定上述样品溶液中汞、砷的含量,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铜、铬、铅、锌含量。实验证明:株冶周边菜地和田地土壤重金属Hg、Pb、Zn、Cu、Cd全量均超过了湖南省背景值和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二级标准值,其中镉污染最严重,其次是汞、锌和铅。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分布主要集中在表层,且由表层向下大致呈递减趋势,说明土壤重金属含量过高是当地环境污染造成,而不是当地的背景值。土壤重金属Hg、As、Cu、Zn各形态含量分布趋势大致为:残渣态>有机结合态>铁锰氧化态>弱酸提取态>可交换态>水溶态;重金属Pb各形态含量分布趋势大致为:铁锰氧化态>有机结合态>残渣态>可交换态>弱酸提取态>水溶态;重金属Cd各形态含量分布趋势大致为:弱酸提取态>可交换态>铁锰氧化态>残渣态>水溶态>有机结合态,该地土壤中重金属Cd的活动能力和迁移性非常的强,所以该地应对重金属Cd的污染格外关注。粮食蔬菜总体污染情况为:粮食中锌污染最严重,其中花生米的锌超出限值三十多倍,其次是铅和汞,超出限值十多倍;对于同一种蔬菜,不同的采样点中的重金属含量不尽相同,大致规律为离厂区越近的地方污染越严重,建议尽量食用离厂区较远地方的粮食蔬菜,厂区周围可种植高富集能力的植株用以减轻重金属对环境的污染。居民人发总体污染情况为:该地人发微量元素Pb、Hg含量超出正常范围,其中Pb中毒最为严重,其次是Hg,可见Pb、Hg含量超标是由土壤-食物-人类系统迁移转化而来;而发样砷、铜、镉、锌均没有超出上限值,与该地土壤、粮食、蔬菜中重金属镉、锌含量严重超标相比,可能由于当地居民虽种有粮食和蔬菜,但因种植面积很小,食用量也很小,或者尽管食用了当地的粮食蔬菜,但由于烹调过程中重金属形态发生了改变,并没有被人体吸收。由此可见,株冶生产过程排放的重金属,对周边环境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对周边动植物的生长造成了直接危害,如在酸雨等特殊环境下,土壤中的重金属还可发生形态转化,造成重金属污染更加严重。因此,该地重金属污染必须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