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甲烷扩散物理模拟实验及其机理研究

来源 :河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windy_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中甲烷产出需经过解吸、扩散和渗流三个阶段,其中扩散不仅是衔接瓦斯解吸和渗流的纽带,而且是控制瓦斯最终产出速度的必要条件。以往针对煤中瓦斯扩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煤屑采用解吸实验进行扩散表征和构建扩散数学模型上,缺乏对煤中瓦斯扩散过程的完整描述和表征。论文在借鉴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集山西沁水盆地中南部的潞安矿区碎裂煤为研究煤样,分析研究区的地温、地应力、储层压力等地层条件,选用规则块状煤样品并结合气相色谱法开展煤中甲烷的扩散实验,探寻孔隙结构、扩散路径、围压、气压和温度等多因素对对扩散特征影响规律及控制机理。论文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进展:(1)采用液氮吸附和冷场发射扫描电镜实验,获取了微观扩散孔隙的新特性,建立了微观扩散孔隙几何模型,为揭示煤中甲烷扩散控制机理奠定了基础。①高煤级贫煤主要以微孔隙(<10nm)为主,占总孔容的45%以上,其次为过渡孔,中孔孔容最小;微孔比表面积占总比表面积的90%以上,微孔对甲烷的吸附/解吸/扩散起决定性作用;微孔阶段的分形特征分析表明:煤样的综合分形维数随比表面积增大而增大,二者呈线性正相关关系,而与孔容、孔隙率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②煤样中未发现贯通孔隙,段状连通孔隙主要以近似平行层理方向不规则分布。在平行层理方向上,煤的微孔隙结构主要由段状连通孔隙和孤立孔隙组成,存在个别孔径在100nm的独立大孔;在垂直层理方向中,未发现段状连通孔隙,仅存在独立孔隙。(2)采用规则块状煤样结合气相色谱法测试了煤中甲烷的扩散系数,探讨了地层条件下煤中甲烷扩散的新特性及其控制机理。①高温高压条件下,实验区煤中甲烷的扩散系数表现出动态变化规律。即伴随微孔数量、围压和气压增大而减小,伴随孔隙度和温度升高而增大;同时扩散系数呈现出明显的矢量性,并与扩散路径密切相关,同一样品中甲烷在平行层理方向所测的扩散系数远比垂直层理方向所测的扩散系数大1~2个数量级。②随着围压增加,煤体的有效应力不断增加,由于煤体强度较低的因素,引起煤体变形不断增大,最终导致煤体孔隙率下降,扩散系数显著减小;随着压力升高,煤对甲烷的吸附性增强,孔隙的有效应力降低从而导致煤粒吸附变形增大,扩散系数减小;随着温度升高,甲烷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分子运动活力增加,由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动速度增加,扩散速度加快,最终导致扩散系数呈逐渐上升的趋势。(3)综合实验结果分析,筛选出地应力、地温、储层压力和扩散路径方向性作为影响甲烷扩散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基于数量化理论I的煤中甲烷扩散耦合数学模型,经理论和实践检验模型精度较高。
其他文献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综合分析中国近海不同海域浮游植物的时空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研究,概述该海域浮游植物叶绿素和初级生产力研究。受复杂的物理环境场、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等综合影响,不同海域Ch
本研究以抗黄瓜花叶病毒病的烟草品种铁把子和台烟8号,感病品种NC82和中烟15为亲本,构建F1、F2、BC1代分离群体,并对它们进行CMV的接种鉴定和抗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铁把子和台烟8
目的:对献血者无偿献血中的顾虑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相关解决对策。方法随机分层抽样选取,调查包括献血者857名,未献血者873名。结果未献血者最顾虑因素主要为担心疾病传染、健
控制事故的发生关键在于人,鉴于化工企业一线工人以高中以下学历为主,本文提出通过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强化工安全知识教育,以提高化工企业一线工人的基础知识技能和安全意识,并
用硝酸镧、硝酸铈铵和硝酸铝分别溶于草酸铵水溶液中,干燥后所得前驱体经磨粉和压片,在600℃和700℃温度下焙烧分解,合成了具有钙钛矿型结构的LaAlO3和CeAlO3化合物粉末.X射线衍射和DSC分析结果推断前驱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环境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寻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策略,提升营造林工程的造林质量,增加我国绿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首发精神分裂症且临床痊愈出院患者180例,应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大体评定量表(GAS),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
传统散文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单向度叙述,而且近一个世纪来极少变化,这极大地限制了散文这一文体空间的拓展。本文考察了90年代以来散文的创作实际,认为散文的叙述正在发生变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