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测量浙江省1家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内科病区护士站噪声,分析内科病区护士站的噪声暴露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提出合理的干预措施,评价其对环境噪声的干预成效,以期在护理工作环境管理上为护理管理者和研究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应用参考。方法:本研究是以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内科病区护士站为研究对象,于2010年7月在浙江省1家三级乙等医院随机抽取1个内科病区,使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机电总厂生产的HE5624A噪声统计分析仪,测量护士站的各种噪声,并连续72h监测护士站环境噪声及护士工作状况和引起噪声突然改变的事件,分析噪声暴露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据此确立干预措施;实施干预措施四周后,在2010年9月按相同方式进行再次测量和记录,纵向比较干预前后的差异。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具体统计方法为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和成组设计样本均数t检验,以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结果:1、干预前护士站病人呼叫系统、针式打印机、电话铃声均超过70 dB(A),最高达86.5 dB(A),在干预后有明显降低;交谈声、附近病房的关门声在干预后较干预前降低;走路声、车辆的车轮声相对较低,在干预前后降低不明显。2、干预前护士站环境噪声指标(昼间和夜间的等效声级(Leq)分别为64.39±5.66 dB(A)和52.64±7.67 dB(A),夜间的最大声级(Lmax)为81.53±7.83 dB(A))均远远超过WHO和我国制定的医院内环境噪声标准。3、干预前后护士站昼间各项噪声指标(Leq、Lmax、Lmin、L10、L50、L90)均高于夜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后护士站各项噪声指标,除昼间最大声级(Lmax)略有升高外,其余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干预后昼间和夜间的等效声级(Leq)、夜间的最小声级(Lmin)、昼间和夜间的累积百分声级(L10)这5项指标较干预前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科病区护士站环境噪声均远远超过WHO和我国制定的医院内环境噪声标准。通过对医护人员的教育培训和行为干预、设备设施管理和环境改善,能有效地降低护理工作环境中的噪声水平,有利于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护士生活品质。研究还存在一定不足和局限性,比如研究对象的地域、医院等级和专科限制,与环境噪声相关的其他影响因素的干预研究,噪声干预成效的长时间追踪。因此,可以进一步研究噪声干预在护理环境噪声管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