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酰化酶的发酵及酶法合成头孢羟氨苄的研究

来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gitalmachine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酸性条件下青霉素酰化酶能催化p-内酰胺母核与D-氨基酸类似物缩合生成新的p-内酰胺类抗生素,因此青霉素酰化酶是种重要的医药工业用酶。合成p-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传统的化学方法具有反应条件要求高、反应步骤多、成本高、收率低等缺点,而且还要用PCl5、吡啶、NOCl等高毒性试剂,极易造成环境污染,对比之下,酶法合成方法具有生产工艺过程简单、环境污染小、反应条件温和、绝对专一性等优点,并且生产成本较低。因此,利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青霉素酰化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重组大肠杆菌为实验菌种,对青霉素酰化酶发酵条件的优化、分批发酵动力学、青霉素酰化酶的固定化和酶法合成头孢羟氨苄等进行研究,实验结果如下:青霉素酰化酶发酵条件的优化单因素实验确定的最适蛋白胨浓度、最适甘油浓度、最适发酵温度、最适发酵pH和最适诱导物IPTG浓度的范围分别为15~25g/L、15~20g/L、28~32℃、pH6.5~7.5和50μg/mL。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优化重组大肠杆菌合成青霉素酰化酶的发酵条件,然后用SAS 8.1统计分析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最适发酵条件为:最适蛋白胨浓度为23 g/L,最适甘油浓度为23 g/L,最适发酵pH为pH7.2,在最适发酵条件下青霉素酰化酶的平均酶活力为3989.46 U/L,比单因素实验提高了6.5%。分批发酵动力学利用5L发酵罐放大重组大肠杆菌合成青霉素酰化酶的发酵过程,依据Luedeking-piret方程及Logistic方程,利用Origin 8.0绘图软件对重组大肠杆菌合成青霉素酰化酶的发酵实验数据非线性拟合,构建分批发酵合成青霉素酰化酶的菌体生长动力学模型、青霉素酰化酶合成动力学模型和底物消耗动力学模型,分别如下所示:①菌体生长动力学模型:②合成青霉素酰化酶动力学模型:③底物消耗动力学模型:构建的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分批发酵重组大肠杆菌合成青霉素酰化酶的实时动态过程,为工业上生产青霉素酰化酶提供参考的依据。青霉素酰化酶的固定化采用单因素实验确定影响青霉素酰化酶固定化的因素的最适范围,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对最适范围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适固定化条件为:温度26℃、pH8.2、时间31 h、载体用量0.11 g/mL,在最适固定化条件下固定化酶的平均酶活力和酶活力回收率分别为130.84 U/g、60.72%。酶法合成头孢羟氨苄对酶法合成头孢羟氨苄的温度、pH、侧链与母核摩尔比、投酶量和母核浓度等条件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20℃、pH6.5、摩尔比1.2:1、投酶量20 g、母核浓度13%的工艺条件下,反应转化率达到99.47%,在最适条件下转化反应重复进行100批次,平均转化率高达98.32%。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血浆B型尿钠肽(BNP)早期诊断舒张性心功能衰竭(DHF)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3月至2011年2月住院患者120例,其中有充血性心功能衰竭(CHF)临床症状的60例病人作为DHF组
总结了春花生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用良种与种子处理、选地整地、适时早播与合理密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内容,以期为春花生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续玄怪录》作为唐传奇的代表,透视其中所塑造的一系列个性鲜明独特、可歌可敬的女性形象,我们真切地感觉到:大唐一代,妇女的个性意识有了明显提高。埋没已久的女性主体意识
技术管理水平决定建筑装饰施工的质量,高水平的技术管理造就美观安全的建筑装饰工程。本文将把建筑装饰施工的技术管理,分为日常准备、施工过程和施工结束三个阶段,并就这三
<正>低钾血症是临床工作中常见的电解质紊乱之一,但其病因各异,其中内分泌性低血钾难以纠正,因此治疗上单纯补钾可能会延误病情。现把我科2年来收治内分泌性低血钾病例32例报
<正>互联网造车真正意味着从用户的体验出发。优势是人才和体制的优势,劣势则是对未来盈利的挑战。站在互联网造车的风口上,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成为继贾跃亭之后,又一位新势
在对组织层面的信息技术接受模型进行回顾的基础上,综合Rogers、Zmud等人的组织信息系统接受过程模型和Burke-Litwin组织变革模型,提出了一个兼顾组织层面、群体层面及个体层
高NH3-N化学冶金废水是一种难处理废水。针对该类废水NH3-N高,含盐量高,难以生化处理的特征,首先对应用折点氯化法处理该类废水进行了实验室小试研究,根据试验结果进行了工程
介绍菜用香椿高效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育苗床选择、播种、苗期管理、定植、定植后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方面内容,以供参考。
本文首先理论研究了关税减让对企业劳动需求的影响,然后采用中国入世前后1999-2004年制造业28个行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中美双边关税减让对中国制造业行业就业的影响。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