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化、互联网、移动终端等为代表的信息通讯技术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以往的社会运作方式。信息通过虚拟网络瞬时交互,物质和人口依托现代航空、高速铁路、城际快运等新的交通方式实现快速位移,人流、物流、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等串联原本隔离的各个城市,催生着一个具有特色和驱动力的新社会空间的诞生,即流空间。在流空间逻辑下,各种流提高了区位自由度,缩短了传统地缘联系的距离,冲击了传统中心地理论,城市体系组织方式从城市等级向城市网络转变。城市群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相互作用,有机连接的空间整体。随着全球城市化、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组团式、区域一体化发展成为全球区域发展的趋势和主流。长江中游城市群位于我国地理中心区域,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为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之一,也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支撑。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网络结构,促进其一体化发展进程对我国城镇体系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本文从虚拟信息流、实体人流综合分析的视角,以百度指数和腾讯迁徙数据为基础数据,采用优势流分析法等,从外部网络、内部网络两个维度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虚拟外部网络强度全年波动不太明显,但在建党节前后呈现明显波峰,显示了湘鄂赣红色文化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实体外部网络强度随时间变化较大,在节假日特别是春节,网络强度急剧上升。春节前后人口流动特点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重要的劳动力输出地。(2)虚实外部网络中,长江中游城市群均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四大城市群联系紧密,并形成了“十”字格局,成渝城市群在长江中游城市群虚拟外部网络中的地位强于在实体网络中地位,其他三个城市群在虚拟和实体网络中地位较为均衡。(3)行政区划、地理邻近和城市能级是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关联的三个重要影响因素。(4)长江中游城市群虚拟内部网络密度大于实体网络密度,三大子群内部网络密度大于整个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网络密度。(5)长江中游城市群虚拟内部无向网络为武汉—长沙双核结构,而实体内部无向网络为武汉单核结构。骨架网络、主干网络为区域核心网络,以不到10%的流线承担了50%以上的流量。(6)虚实内部有向网络中均未形成全域范围的主导型城市,武汉、长沙、南昌均仅在相应子群范围内发挥主导和控制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实体网络中萍乡跨越行政藩篱,最大优势流未流向南昌,而是流向长沙,成为长沙主导的次级城市,开启了跨区划一体化城市网络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