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虫媒植物的花部特征向着便于异花授粉的方向发展,昆虫的外部形态结构向着更有利于采蜜传粉的方向发展,二者协同进化,形成密切的互惠共生关系。近年来,由于化学生态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从花的挥发物角度揭示访花昆虫访花机制成为了开花植物与访花昆虫互作关系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文冠果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工业价值和观赏价值,但是由于“千花一果”的特点,致使文冠果果实开发受限。若要解决这一问题,有效地提高文冠果授粉效率成为关键。本研究从化学生态学角度,确定文冠果花的优势访花昆虫、花的主要挥发物成分,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仅为深入理解开花植物与访花昆虫的互惠关系奠定良好基础,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开发提高文冠果授粉效率的访花昆虫引诱剂,形成访花昆虫人工繁殖产业化,从而加速文冠果相关产业的开发。本研究通过对文冠果主要访花昆虫类群以及优势访花昆虫种类进行研究,对文冠果花的形态特征进行测量,利用固相微萃取方法对花的挥发物进行取样,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花挥发物的成分和含量进行分析鉴定,通过野外诱集方法研究文冠果优势访花昆虫与其主要挥发物成分之间关系,利用电子扫描电镜确定优势访花昆虫触角感受器类型,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文冠果访花昆虫的采集和鉴定,2016年和2017年共获得文冠果访花昆虫1799头,隶属于5目26科54属73种。其中双翅目6科18属26种1120头,占文冠果两年访花昆虫总数的62.257%;鞘翅目6科12属13种407头,占22.624%;膜翅目7科13属23种156头,占8.671%;鳞翅目3科7属7种78头,占4.336%;半翅目4科4属4种38头,占2.112%。根据对访花昆虫种类和数量的统计分析得出,文冠果的优势访花昆虫为红腹毛蚊。本研究两年共网捕到红腹毛蚊858头,占两年所有访花昆虫总数的47.693%。其中2016年网捕到443头,占2016年文冠果访花昆虫总数的47.892%,雄性234头,占25.297%;雌性209头,占22.595%。2017年网捕到415头,占2017年文冠果访花昆虫总数的47.483%,雄性247头,占28.261%;雌性168头,占19.222%。2、文冠果为总状花序,每个花序上有10~40朵花。雄花和两性花的形态、大小相似。均5片花瓣,呈5瓣星状,每片花瓣倒卵形,白色,质地薄,最初内侧基部具有黄绿色晕斑,随着花发育时期的改变,晕斑颜色由黄绿色逐渐变成深紫红色。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文冠果不同花性、同一花性不同时间段挥发物的成分,共得到44种挥发物,并对其相对含量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确定1-辛烯-3-醇、壬醛、水杨酸甲酯、1-辛醇、法呢烯、反-2-己烯-1-醇、顺-3-己烯-1-醇、反-2-己烯醛、反-2,顺-6-壬二烯醛、辛醛、反-2-壬烯醛、苯甲醛、6-甲基-5-庚烯-2-酮、十三烷、β-环柠檬醛,共15种化合物为文冠果花的主要挥发物成分(相对含量?1%)。3、通过对野外陷阱实验结果的分析可知,1-辛烯-3-醇、1-辛醇、法呢烯、反-2-己烯-1-醇、反-2,顺-6-壬二烯醛、反-2-壬烯醛、6-甲基-5-庚烯-2-酮,共7种挥发物成分对红腹毛蚊有较明显的引诱作用。并且,不同的挥发物成分对红腹毛蚊雌、雄成虫的引诱效果不同。其中反-2,顺-6-壬二烯醛、反-2-壬烯醛对雌性成虫的引诱效果要好于对雄性成虫的引诱效果,而1-辛烯-3-醇、1-辛醇、法呢烯、6-甲基-5-庚烯-2-酮对雌性成虫的引诱效果确没有对雄性成虫的好。此外,反-2-己烯-1-醇对雌、雄成虫的引诱效果相同。4、通过SEM观察发现,红腹毛蚊雌、雄成虫触角均10节,包括柄节(1节)、梗节(1节)和鞭节(8个亚节)3个部分。雌性成虫触角总长度为862.556μm±78.662μm,雄性成虫触角总长度为880.361μm±83.253μm,雌、雄成虫触角除鞭节第8小节的长度具有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小节的长度几乎相等。红腹毛蚊共有4种类型的触角感受器,分别为B?hm氏鬃毛、刺型感受器、毛型感受器和锥型感受器。其中,雌性红腹毛蚊共包括6种,分别是B?hm氏鬃毛、刺型感受器、毛型感受器2型、锥型感受器1型、锥型感受器2型和锥型感受器4型。雄性红腹毛蚊共包括5种,分别是B?hm氏鬃毛、刺型感受器、毛型感受器1型、锥型感受器2型和锥型感受器3型。综上可知,本研究通过对文冠果花部特征,特别是花的外部特征及花的挥发物与文冠果优势访花昆虫—红腹毛蚊及其嗅觉特征(触角感受器)之间的相互适应关系的研究,从而为揭示红腹毛蚊访问文冠果花的内在机制奠定基础,同时也为进一步探究文冠果与其访花昆虫间的协同进化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