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无线电动态频谱管理技术研究

来源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yshis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知无线电能够智能地感知周围无线环境、发现并合理利用“频谱空穴”,以提高频谱利用率,从而缓解无线频谱需求膨胀与稀缺之间的矛盾,是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动态频谱管理是认知无线电的关键技术,其包括频谱感知、频谱决策与共享以及频谱移动性管理等。本文主要研究认知无线电动态频谱管理关键技术。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并详细介绍了认知无线电动态频谱管理各项关键技术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其次,研究了基于多子带信号采样和小波变换的宽带频谱感知方法。利用调制宽带转换器(Modulated Wideband Converter, MWC)实现宽带信号的低速率采样,并得到子带信号;提出一种噪声功率及检测门限估计方法;利用能量检测法实现对非噪声子带的频谱感知;最后利用小波变换对信号子带进行频谱边缘检测,以确定主用户信号占用频段的确切位置信息。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宽带频谱感知方法能够在宽频带范围内以若干低速ADC (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完成对宽带频谱信号的采样、频谱感知,并得到主用户信号占用频段的确切位置信息,使宽带频谱感知的实际实现成为可能。然后,研究了基于信道性能和用户需求的频谱共享方法。针对各可用信道性能差异较大的情况,利用ON-OFF模型建模授权信道的使用情况并给出统计参数表示;然后推导了认知用户切换概率,并提出一种用信道状态变化率衡量信道性能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结合信道性能的频谱分配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该频谱分配算法在降低切换概率的同时提高了实际总效益。为了利用在频谱分配过程中认知用户所获取的多余分配量,构建了基于需求的频谱分配模型,并设定分配目标函数;然后提出一种基于需求的短时频谱切换的协同频谱分配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利用多余分配量,提高了实际有用效益以及抗干扰能力。最后,研究了基于预留信道机制的频谱切换方法。利用IEEE 802.22标准草案提出的预留信道机制对三种基本频谱切换进行描述;为了降低预留信道机制的新呼阻塞率,在感知预留信道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新呼用户排队缓冲的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保证切换性能的同时能够有效降低新呼阻塞率,并使语音性能恶劣等级(Grade of Annoyance, GoA)值大幅下降。针对认知无线电网络可用频谱的时变特性,提出一种基于严格位势博弈的动态预留信道选择方法,它将认知网络作为一种干扰减小网络,利用博弈交互原理实现动态参数的调整。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在增加少量网络总干扰的情况下动态选择预留信道,所预留的信道不受环境影响,适用于所有网络覆盖范围。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油田中的采油系统分布相对较为稀疏,油罐储存和传输的过程中需要对油温进行加热来避免原油凝固,同时每个井口的分布位置相对较远,需要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当今无线通信研究的重点,可以广泛的应用于各种领域。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信道比有线传感器网络的信道更容易受到干扰,在战场、医疗、矿井等对数据准确性很
随着汽车拥有量急剧上涨,智能交通成为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图像处理技术是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前沿研究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主要研究对车牌图像、车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是一项以应用为目的、以电子信息技术为特色的跨学科技术,该技术主要是通过无线电信号,非接触式的在阅读器与标签之间双向传递信
在自然听觉环境中,语音信号被噪声源和混响所污染,人类拥有强大的听觉感知能力,在各种不利的条件下,也能够分辨出自己感兴趣的声音。利用计算机模拟这一感知能力是语音信号处
图像数据作为信息传递的一个有利的载体,广泛的应用在新闻报道、智能信息收集等网络环境中。随着图像编辑软件的发展,用户可以对图像进行图像拼接、图像合成、图像效果处理等
认知无线电是无线通信领域的新兴技术,为了解决频谱资源紧张和其利用率低之间的矛盾,提出了认知无线电这一概念。认知无线电能够通过对它所工作的无线通信环境的交互感知自动
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和网络的高速发展,每年产生的数据量成倍增长。面对巨大的数据量,直连存储和本地存储模式已不能满足海量数据对存储空间的需求,互联网和存储服务厂商纷纷
长期演进(LTE, Long Term Evolution)系统凭借其频谱利用率高,峰值速率大,覆盖范围广等优势,得到3GPP标准化组织的深入研究和各国移动通信运营商的广泛部署。LTE终端必须通过
随着计算机存储能力和计算能力的迅速提高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普及,传统的生活方式正在向网络化、数字化的方向迈进。对于数字信息的版权保护和内容保护已成为信息时代亟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