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叙事学研究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runy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知叙事学是一个跨学科的新兴领域,它将(经典)叙事学的概念和方法与认知心理学、人工智能、认知语言学等学科的概念和方法相结合,旨在为叙事处理建构一个认知基础。它以关注在文本线索的作用下,对读者认知过程和阐释心理过程的研究这一视角,重新审视了叙事学的主要问题,并尝试解决经典叙事学所尚未解决的问题,为已陷入沉寂的叙事研究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目前它已成为后经典叙事学中最富朝气的一个分支。本文以西方认知叙事学实证研究流派的主要代表鲍特鲁西和迪克森的心理叙事为例,对在西方比较前沿、火热、而在我国却几乎是荒芜之地的认知叙事学进行了研究。心理叙事是注重对某一给定的读者群是如何在文本特征及文本线索的指引下建构叙事文本中故事世界的心理表征并对叙事进行理解与处理的一种叙事研究。在心理叙事的研究中,鲍特鲁西和迪克森往往首先提出一些有关叙事的理论假设,然后再尝试以文本实验来证明它们。这一跨学科理论的最突出特色就是其方法论的实证性。实验法通常是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所采用的一种方法,而传统的文学研究是不包含这一元素的。因此鲍特鲁西和迪克森的以文本实验来进行叙事学研究和文学研究的方法,遭到了“主流”文学研究者和文学“权威”的抵制和拒绝。这也是为什么相对于西方认知叙事学的其他研究范式而言,心理叙事不那么被关注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本文认为,将文本实验和实证研究方法引入叙事研究和文学研究非常具有挑战性、创新性,也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这也是本文选择心理叙事做为研究对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首先对支撑心理叙事的两个最基本的理论假设进行了探讨:(1)对“文本特征”与“读者建构”的界定和区分;(2)对读者与叙述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好像式”会话模式的构想;继而又对心理叙事的实证研究展开了讨论。文章共包括五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是对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之介绍。其中对中西方既有研究之发展表现在:(1)在前人界定的基础上提出本文对认知叙事学的界定;(2)对西方认知叙事研究之现状以及西方主要认知叙事学家的影响力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并根据统计结果提出:相比较而言,本文的研究对象鲍特鲁西和迪克森及其心理叙事的影响是最小的。为什么这样一个有创造性、有价值的研究范式却遭遇了如此的冷遇?这也正是本研究的原始驱动力之一;(3)对国内认知叙事学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及研究,并指出国内的认知叙事学研究尚处于最原始的引进阶段。文章还分析了国内认知叙事学的研究特点;(4)对心理叙事在中西方的研究状况给予了关注,并提出:目前在我国,心理叙事的引介及研究尚未开始,除了申丹所做的千字左右的介绍,尚未发现有其他成果问世;而在西方,由于心理叙事采用了一些传统的文学研究者所不熟悉的研究方法,并致力于将一般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才使用的实验法引入文学研究,这些都影响了心理叙事的传播及推广,因此西方目前对心理叙事的关注也是少之又少,而这为数极少的研究又基本都是针对《心理叙事》这一部著作的;(5)讨论了认知叙事学和心理叙事之间的关系,并对它们进行了学科定位,提出:心理叙事从属于认知叙事学,是其实证研究流派的主要代表;而它们二者都从属于后经典叙事学,都是一种新型的读者反映论。第一章主要研究了何为“心理叙事”以及心理叙事的发展史。本章对西方既有成果的发展体现在:(1)在前人的定义之基础上,本文也尝试对“心理叙事”进行了界定;(2)西方目前对“心理叙事”的研究多是只针对鲍特鲁西和迪克森的《心理叙事》这一部专著或者他们在这部专著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然而本文的研究却涵盖了鲍特鲁西和迪克森及其合作者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二十年间所发表的一系列相关成果。这正是本文的大特色;(3)本文将心理叙事分为三个阶段,并梳理了每一阶段的相关成果及其对心理叙事整体理论建构的意义和作用。这既突显了本文将心理叙事看成一个有机连贯、动态发展的理论的明确主张,也体现了本文之研究与西方既有之研究的鲜明差异和本文对心理叙事研究的主要发展;(4)对心理叙事的跨学科研究之意义进行了思考。第二章着重讨论了心理叙事最基本的理论假设之一——对“文本特征”与“读者建构”的界定和区分。“文本特征”与“读者建构”在心理叙事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心理叙事的整个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都是以对二者的区分为基础的。特别是在实证研究中,文本实验的整个设计与分析都是利用“文本特征”与“读者建构”之间的“因果解释”来实现的。本章对西方既有研究的发展体现在:(1)对“文本特征”与“读者建构”的概念演化史进行了梳理,这在西方的研究中尚未发现;(2)尝试对“文本特征和“读者建构”的品质及关系进行界定,并讨论了对它们进行区分与研究的意义;(3)关注了与“文本特征”和“读者建构”相关的各种“读者”概念以及“文学处理”和“文学阐释”、“文学性”等问题;(4)对这一理论假设匕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思考及批评(如“文本特征”的界定及普适性,“文本特征”和“读者建构”之间的关系,‘统计读者”的定义等等);(5)对心理叙事的“读者”概念做了全新的分析与阐释,并创造性地提出以“有血有肉的真正读者”来表述及翻译这一理论中独特的“读者”概念。第三章聚焦于心理叙事理论的另一个最基本的理论假设:读者与叙述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好像式”会话模式。与经典叙事学所主张的文本是读者与作者交流之场所不同,心理叙事认为,文本是读者与叙述者进行交流的场所。但是“有血有肉的真正读者”如何能够与一个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的、虚构的叙述者进行交流呢?心理叙事假设,他们是通过一种“好像式”的会话模式进行交流的。也就是说,叙述者并不是会话伙伴,但是读者却将其视为如同日常生活中的会话伙伴,与其进行会话和交流的。读者通过建构叙述者的心理表征、并通过叙述者的视角,进而对叙事文本以及故事世界进行理解与阐释。本部分的特色表现在:(1)对该理论假设的发展史进行了梳理,这在目前西方的相关研究中尚未发现;(2)对“好像式”会话模式中叙述者的品质以及该会话模式的特色及意义进行了分析、归纳;(3)提出了自己对该理论假设的一些认识和质疑(如“叙事层次”;“好像式”会话模式的理论基础,等等)。第四章是对心理叙事实证研究方法的研究。文章以对西方文学实证研究、西方认知叙事学实证研究以及我国的文学实证研究的讨论为起点,继而介绍了心理叙事实证研究中的两种基本的实验技巧——“文本操控”与“文本外操控”,并以二者为核心,将心理叙事实证研究所涉及的主要概念及问题串联起来,例如“测量”、“测量工具”和“测量分布”,“重读范式”,阅读中的各种变量,“因果解释”,“共变”和“混淆”,等等。本章的特色体现在:(1)以心理叙事的首次文本实验为例,介绍了它的文本实验到底是怎样进行的;(2)讨论了心理叙事实证研究所涉及的主要环节及问题,如文本实验、实验对象、“可能比率”的计算等;(3)探讨了心理叙事实证研究方法的基础、可行性及意义;(4)分析了心理叙事实证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未尽问题(例如实验文本的选择和实验对象的选择、文本操控等),进而笔者提出了自己对文学实证研究之思考以及对心理叙事实证研究之意义的相关认识,并表明了本文对文学实证研究及跨学科研究之立场。心理叙事尝试将叙事研究与文本实验相结合,为叙事研究增加了,定的客观性、实证性和科学性,这既是叙事学研究在方法论上的突破,也是对既往推测性读者反应研究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的纠正与反驳。因此本文认为,心理叙事的实证研究颇具价值和意义。至于如何在文学实证研究中处理好理论假设与实验证据之间的关系,不单是心理叙事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整个文学实证研究界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尽管心理叙事还是一个年轻的、尚处于发展阶段的领域,但是它为叙事学研究以及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极富创造性的视角以及全新的、颇具挑战性的研究方法。笔者对它的前途充满信心结语部分是对本文的概述与总结。它既论及了本文的亮点及特色,也论及了本文的问题和不足;它既指出了认知叙事学现存的缺点,也展望了认知叙事学的光明未来:随着泛叙事化趋势的蔓延和科技的发展,认知叙事学未来的研究将从单一媒介走向多媒介和跨媒介,从文学走向非文学。本文意在通过对鲍特鲁西和迪克森的心理叙事之研究,以窥西方认知叙事学发展及研究状况之一斑。同时,笔者也希望它能在我国认知叙事学实证研究流派、认知叙事学以及文学实证研究的草创及建构之时成为可资借鉴的一面镜子和一块小小的铺路石。
其他文献
量化评价方法和质性评价方法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评价方法中最具体的评价方法。在课程评价过程中,二者都无法单独使用来解释所有的课程现象,它们是互为补充、互相支持的。
目前的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着定位不明、教育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和教师自身素质不高等问题。高校应当通过对法治教育进行准确定位,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
用水需求弹性是城镇居民水价政策制定和调整的重要依据。本文利用近乎完美需求体系模型(AIDS),采用北京市2002~2008连续7年分18个区域以居民为横截面所构成的面板数据以及198
工程项目施工是一个具有动态特征的系统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同时具有极大的风险性。针对目前我国建筑业的现状,和发达国家相比,我
本博士论文研究的主要区域位于华北克拉通(NCC)东南缘,涉及郯庐断裂带附近的蚌埠-凤阳地区以及徐州-宿州地区;研究的主要对象为蚌埠-凤阳地区蚌埠隆起区内出露的前寒武纪变质
目的以新的角度阐释阿贝尔关于一般五次方程不可解的证明过程,为这一思想的来源及演进提供新的线索。方法以对原文及相关著作的研究为基础,对数学内在思想联系进行分析及推理
长期以来,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关于作文教学的很多理念是非常传统的、落后的,甚至是不科学的。他们在作文教学中,一味强调作文的方法和技巧,而忽略了其他更本质的东西。比如,作文素
在我国历史长卷中,曾经有一个彪悍勇猛的民族,挥斥长城内外,统治着北方大草原200余年,之后,又消失的无影无踪,这就是契丹族。契丹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在其长期的历史
“低碳设计”是最近几年非常热门的学术词汇,随着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城市的推行,学术领域对“低碳设计”的研究也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是纵观国内外关于“低碳设计”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从存在类型上讲有显隐之分,二者相比较、相区别而存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施教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之中,受教于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之中,贴近人们的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