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海报是电影与受众之间交融、沟通的艺术媒介,主要承担宣传影片的作用。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电影海报也逐渐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艺术形式,形成自己的风格特征。本文以1949—1976年这二十七年间的中国电影海报为研究对象,从史学的视角出发,在爬梳二十七年电影海报发展脉络的同时,概括、分析其艺术特征,并试图站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的宏观层面剖析其特征形成的深层原因,探寻其外在的制约因素与内在的发展逻辑。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本章从电影海报本体出发,以具体科学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它的“来时”与“归处”,确定了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重点。第一章梳理了1949—1976年中国电影海报发展的历史进程。首先,笔者对建国前的电影海报做了简单的勾勒,这样能准确、全面、完整地知晓1949年建国时中国电影海报的艺术状况与发展水平。其次,本文将1949—1976年间的电影海报划分为三个阶段:1949—1955年是“继承与转型”阶段;1955—1965年是“成型与发展”阶段;1966—1976年是“僵化与徘徊”阶段。笔者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客观地阐述了电影海报从开端到继承、转型,再到成型、徘徊的发展概况,以社会文化为投影,详尽地阐述了电影海报的发展过程。第二章通过对电影海报的本体研究,结合对经典海报的个体研究和深度诠释,概括并总结了这一时期电影海报从形式到内容上所呈现出的艺术特征:以传统的绘画语言塑形、以直观的构图方式凝睛、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要创作原则和以符号化的创作手法传情。第三章是在第二章分析的基础上从因果逻辑出发,从文化政策、电影制度、审美风向以及外来影响等四个方面论述了这一时期电影海报艺术特征的成因,解读了文化政策引导与电影体制变革对电影海报的影响,分析了社会民众对艺术形象转型的偏好以及海报创作对海外的借鉴。余论部分是对1949—1976年间电影海报进行进一步反思,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这一时期电影海报价值:从艺术哲学的角度上讲,其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自然存在的,但从艺术水准上讲,因内外因素的禁锢而出现艺术表达的僵化。这些都为我们电影海报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经验与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