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儒略是继利玛窦之后,第二代传教士中最杰出的一位。一方面,艾儒略继承了利玛窦学术传教的路线,著书立说,将西方地理、数学、宗教相关的的知识带入中国,吸引了一大批关注西方文化的开明士人的关注;另一方面,他深入福建,将天主教教义传播到福建各地,为天主教在福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称为福建开教第一人。他不仅继承了利玛窦的适应性策略,更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了一系列本土化策略,本文主要围绕其传教的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分析其传教策略,对当今对外汉语教育或海外孔子学院的创办有所裨益。首先,绪论部分整体概述了选题的缘由及价值,简单介绍了艾儒略在中西文化交流及宗教传播上的杰出贡献,并对国内外对艾儒略及传教士传播策略相关的研究进行了整理概括。第一章主要论述艾儒略为获取文化上的认同,继承了以往传教士学术传教的路线,积极学习中国语言、文化,将儒家学说与天主教完美结合,利用儒家学说中的已有内容为中国人解释难通的教义;第二节主要分析其数量繁多、创作水平较高的中文著述,拉近了与中国知识阶层的距离。第二章主要讨论其传教对象和路线的本土化,为获取当地社会的支持,艾儒略根据晚明社会的特征和福建复杂的家族人际关际,选择走基层路线,通过互赠诗文、学术吸引等方式与福建中下层士人交好,发挥他们在传教中起到的宣传者和践行者的作用。第三章主要讨论其表达形式的本土化,为方便中国士人理解,艾儒略使用晚明流行的讲故事的表达形式,利用中国化的喻体;在形式上选择晚明福建流行的木刻版画,在图像的背景、人物形象处理上增加富有中国特色的元素。余论部分主要讨论其传教策略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借鉴意义,虽然与宗教传播不同,但对外汉语教师实际上也是文化传教士的一种。艾儒略在中国进行的本地化策略启示我们在熟悉当地语言文化的大前提下,融入我们所教学生的文化圈,贴近他们的文化背景,选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其次,熟悉并尊重他们的社会规范、习惯、禁忌等。最后,需从学习者的视角切入,选取本地化的素材作为课堂展示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