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代艺术越来越多元化的背景下,似乎没有什么不可成为艺术。装置、影像、声音、现成品甚至是极端的隐私揭露,俨然一个新潮流、新手法、新题材的智力竞赛。艺术家们不仅可以通过其艺术作品表现出个人的社会倾向和思想,还可以艺术化地表现某种社会状态、生存状态、及其他更丰富的内容。这也构成了当代艺术的发展特色,即当代艺术家们所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更加多样化和更为先进,其表现的内容和思想却更加隐晦和抽象。与多元化的艺术发展特点相应的是艺术家更加强烈的反叛、抗争、以及对社会问题的认知更敏感。相比之下,表现主义绘画还是略显温和了。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表现主义从二十世纪初的诞生、发展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欧洲各国(特别是德国)的再度复兴,直至在今天,表现主义仍然是一种十分流行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下,表现主义绘画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它在中国的美术体系中从一开始的洪水猛兽转变为普及性的基础艺术形式。新千年以来,越来越多各具特色的表现主义作品的出现,艺术圈更是掀起一股表现主义绘画的风潮,我们称之为新表现主义绘画。因此,对表现主义绘画的研究很有必要。 笔者无意对表现主义绘画作各方面的详尽研究,而是着重于描绘废墟的表现主义绘画。笔者企图通过废墟这一固定的题材,考察表现主义绘画在不同的社会背景、艺术语境下是如何得以发展并且产生相应的作用;理清废墟与表现主义的关系;同时疏理表现主义绘画语言的发展过程。显然,通过一个题材去考察一个形式显得有点片面,但是我认为研究的价值就在于对一个具体的内容和一个具体的形式做一个切片式的“病理分析报告”,只有这样,我们对表现主义的认知才不会仅限于笼统的概念。废墟作为一种题材,它是如何进入表现主义绘画的呢?表现主义绘画从废墟身上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并且得到发展?面对中国当代艺术中与废墟相关的表现主义绘画呈现出的新特征、新变化,应如何看待?这都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 本文首先就废墟如何进入表现主义绘画作出回答。通过分析废墟“入画”的历史,并且结合表现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可以得出它们出现的历史背景是重叠在一起的。另外废墟的象征含义、废墟背后的经验感受和情感模式与表现主义的精神内核契合,在这两个前提条件下,废墟被表现主义艺术家搬上了画布。 接下来重点论述废墟作为一个“物”对表现主义绘画的启示。废墟的形式、色彩、结构、肌理等本身充满意味,例如烧焦的土地、屋舍、废弃的工厂、远古的遗迹,都市化进程的拆建等,无疑给表现主义艺术家提供了素材与灵感。本章将通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对表现主义绘画作本体绘画语言的研究,深入探究废墟的外在特征对于表现主义绘画的形式语言发展、语法结构、情感模式的改变所起的作用。 最后,回到中国当代艺术的大现场,通过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认清废墟与表现主义绘画发展的新趋势。废墟的象征涵义变得不再沉重,绘画的个人风格特征、观念却越来越重要。对废墟的另类解读以及新的绘画研究成果的出现,使表现主义绘画呈现出全新的创作状态。这种状态不同于以往的表达悲剧精神、社会灾难以及精神创伤,而是更加注重表现主义绘画语言的拓展,观念的更新。 总之,废墟作为一个题材,表现主义作为一种语言方式,这两者的结合有着内在联系,悲剧精神、痛苦与反思是它们的共性。废墟的外部形态特点对表现主义绘画的形式、结构、语言、肌理等都有启示作用,对于促进表现主义绘画语言的发展作用不可估量。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废墟与表现主义绘画也密不可分,并在更加开放的语境下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艺术家对废墟的另类解读拓展了表现主义绘画的语言和观念。虽然废墟仅仅是表现主义选材的一个方面,但是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只有对表现主义绘画作一个切片式的“病理”分析,我们才能对它的特点、精神、去向、发展有更深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