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Ku波段多单元径向线阵列天线馈电系统设计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dog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功率微波技术的大力发展,推动着人们对作为其技术终端的高功率微波天线技术的研究。由于传输的微波具有特殊的高功率特性,高功率微波天线除了要满足良好的辐射指标外,还需要尽量达到包括高功率容量、小型化、轻型化等在内的若干特殊目标。径向线螺旋阵列天线作为一种具有特殊馈电结构的平面阵列天线形式,因其具有结构利用率高、辐射效率高、馈电结构易于实现等优点而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对高功率径向线螺旋阵列天线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的技术进步:通过单、双层环形径向线螺旋阵列的研究分析明确了在小型化、高效率方面的可实现性;通过增大单个子阵的单元数目来减少组合子阵间的级联,进而实现了在提高阵列天线高增益的同时又能降低插入损耗值的目标;通过矩形栅格、三角形栅格单元布局方式的研究对比,获得节约系统成本的方法;通过耦合探针与扼流结构的协同设计,实现了径向线的高效率传输设计。在这样的技术基础上,该类型天线向更高频段的发展则已成为可能。本论文将对高功率径向线螺旋阵列天线在X和Ku波段的应用及性能优化进行分析研究。论文首先对研究中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了学习与概括,其中涉及到矩形平面阵列天线基础理论、径向线高频特性、耦合探针原理等。同时,也对高功率径向线螺旋阵列天线在高频应用中的实现难点进行了分析:输入同轴过模传输条件下如何抑制高阶模幅度;如何小型化设计扼流结构。然后对X波段58单元三角形栅格径向线子阵馈电系统进行了初步设计,分析并确定采用圆柱底座加环型耦合探针,通过引入能改变径向线内微波幅相分布的金属板实现了径向线内微波分布的均匀优化,进而实现了58路馈电端口在中心频点93 GHz下的近似等幅输出,并通过实验测试验证了该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该设计成功使得X波段高功率径向线螺旋阵列天线单元数量由32单元扩展到58单元。接着为了改善X波段58单元径向线子阵的性能,对其幅频特性及功率容量进行了优化。文中利用在径向线端边加金属板改善外围探针耦合方式的方法优化了馈电系统的幅频特性,通过增大输入同轴尺寸并优化高阶模反射的方法增大了馈电系统的功率容量。仿真结果表明,中心频点9.3 GHz下的端口耦合不平衡度由2.14 dB减小至1.41dB,且在9.2 GHz-9.4 GHz频带范围内,耦合不平衡度由4.34 dB减小至2.99 dB;单个子阵功率容量从15.3 MW增大至29.4 MW。最后进行了加载螺旋单元的子阵辐射特性仿真分析,其结果为,中心频率处驻波系数为1.09,辐射增益达24.98 dB,轴比0.89dB,证明了该优化方案的可行性。最后为了继续向高频进行探索,本文研究了一种Ku波段多单元矩形栅格径向线子阵馈电系统。为了满足径向线外圈探针耦合量目标,提出并设计了一种层叠式的新型耦合探针,该层叠式探针能更有效耦合提取能量;同时,设计了一种适用于Ku波段径向线子阵馈电系统的小型化扼流结构,实现了28单元矩形栅格径向线子阵馈电系统设计:在中心频率12.5 GHz处近似等幅输出,驻波系数为1.03,耦合不平衡度1.27 dB,单个子阵馈电系统功率容量为15.36 MW。并对组合的112单元子阵进行了实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中心频率下阵列驻波系数为1.18,轴向辐射增益达25.17 dB,轴比1.25dB,可实现微波的定向辐射,验证了该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其他文献
一维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光、电、磁和光催化等物理和化学性质,在光学、电学和信息存储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引起了人们广泛重视。近年来,光致发光材料SiO2已广泛应用于微电子和
本文首先阐述了目前中医的社会认同状况及其历史变化的过程,接着阐述了中医药院校的大学生对中医认同的状况,并分析了影响大学生中医认同度的因素,主要是社会、教育、家庭及
目的:观察健康教育在小儿哮喘治疗效果中的应用.方法:选取60例患儿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加强专科健康教育护理.结果:干预后对效果进行评价,干预组的遵医嘱情况,症状较观
目的:对ABO血型鉴定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间,拟输血患者中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者18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一步展开吸收放
光子晶体光纤(PCF)由于其包层空气孔结构的特殊性和可控性,从种类众多的光纤中脱颖而出,并迅速发展成光纤通信、光纤传感等领域的研究热点,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传感技术在生
目的:探讨中医针灸治疗顽固型呃逆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8年4月-2019年4月老年顽固型呃逆患者100例,随机分组,常规西医治疗组就诊患者采取常规西医疗法治疗,中医针灸治
目的 探讨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患儿治疗前、后血清瘦素(leptin)浓度的变化以及与垂体-甲状腺轴(PTA)的关系,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监测、治疗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