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层片式电感用Ni-Zn铁氧体材料工艺性能的研究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xuan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们对移动电子设备需求的曰益增长,使得电子元件的小型化、片式化成为发展趋势。为了满足片式元件性能的需求,对片式化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正是围绕提高Ni-Zn铁氧体材料综合性能这一中心,通过理论分析、掺杂工艺的优化以及性能测试分析实现材料性能的调控,为开发高性能的Ni-Zn铁氧体材料奠定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本课题采用传统氧化物法制备Ni-Zn铁氧体,以金属氧化物(Fe2O3、 NiO、ZnO)为主要原料,经过球磨、预烧、造粒、成型和烧结等工艺过程,得到环形Ni-Zn铁氧体试样。采用阻抗分析仪对样品进行磁性能评价,采用XRD分析铁氧体性能与微观结构的关系。   首先,研究了不同掺杂元素在不同掺杂量以及掺杂时机下对Ni-Zn铁氧体磁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掺杂MnC03来说,在所研究的掺杂量的范围内(2wt%-6wt%),预烧前掺杂能得到磁学性能(初始磁导率及品质因数)优良的Ni-Zn铁氧体材料。在测试的频率下(200KHz)当掺杂量达到2wt%时,能达到最大的初始磁导率以及品质因数,其分别为125.1、30.3。   其次,在掺杂范围为0.5wt%-2wt%的掺杂C0203的研究表明:在掺杂含量相同的情况下,预烧后掺杂的试样其磁导率明显优于预烧前掺杂的试样。在掺杂量范围内经过XRD测试表明,制成的Ni-Zn铁氧体材料中并未出现另相,为完全的尖晶石结构,由此说明掺杂范围适当。通过SEM扫描照片可以看出,C0203的适量添加能够改善Ni-Zn铁氧体材料的显微结构,起到细化晶粒减少孔隙的作用,由此可使材料的磁学性能得到改善。当在预烧后添加Co2o3的含量达到1wt%时,Ni-Zn铁氧体的磁学性能最优,此时最大的磁导率为129.3相应的品质因数为31.74。   另外,研究了CuO掺杂对Ni-Zn铁氧体性能的影响,研究的结果表明:在掺杂范围内(0.5wt%-l.5wt%),预烧后掺杂的试样有较优的综合磁学性能。测试频率在200KHz下,当预烧后掺杂量达到1.5wt%时,Ni-Zn铁氧体材料的初始磁导率达到149.5、品质因数达到54.9,此时的Ni-Zn铁氧体材料得到最佳性能。   最后,本文研究了预烧温度(750℃、800℃、850℃、900℃)对Ni-Zn铁氧体材料的磁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预烧温度的升高,材料的磁导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预烧温度为850℃时铁氧体材料的磁学性能最佳,磁导率达到153.8,品质因数达到57.4。
其他文献
本文在不同变形和热处理条件下,对两组C、N含量的中低碳V--N微合金化钢(Fe-1.5Mn-0.3Si-0.08V-0.05~0.3C-0.005~0.02N)中V(C,N)的形核、长大、粗化规律及与位错线的交互作用进行
拉拔和退火是钢丝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本文运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系统、电子显微镜(SEM,TEM)、环境扫描电镜(ESEM)的原位加热动态分析等手段,着重研究了SWRH82B盘条和钢
我是一名军转干部,在部队先后6次荣立个人三等功,曾多次指挥和参与湖北地区的抗洪抢险和处置突发事件战斗,获得军内外一致好评.2014年,我服从部队安排转业到地方工作,任武汉
期刊
4H-SiC因其载流子迁移率在各种α-SiC同质异晶型中最高而成为开发SiC电力电子器件的主要材料。然而,由于其生长条件比较苛刻,采用PVT法生长的4H-SiC晶体中通常含有异晶型、堆垛
传统矿物能源的日渐枯竭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迫使人类社会开发利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一种理想的清洁能源。而通过光伏发电是利用太阳能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近年来,薄膜太阳能电池因其具有运输成本低、节省材料、生产速率高等诸多优点,成为光伏行业未来的重要发展趋势。其中,铜铟镓硒(CIGS)为吸收层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最有希望取代晶硅太阳能电池而得到广泛应用。CIGS是以铜铟硒(
本研究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以含铝和硼的聚碳硅烷为原料制备近化学计量比SiC纤维中的基础科学问题。   本论文发明了高稳定、高分散硼溶胶的制备技术。利用二甲基胺硼烷(DM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