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M2/GDP比值畸高问题的再思考 -基于地区产业结构差异的视角

来源 :江西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nny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M2/GDP指标是国际上常被用来衡量一国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指标。按照传统的经济货币化的定义,M2/GDP比值一般不能超过1,但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M2/GDP的比值不断攀升,如今已高达1.88。目前对于M2/GDP比值畸高原因的解释较多,但多从总量的视角进行分析,如货币超发、货币化进程、储蓄率过高等视角,却极少关注深层次的原因。在M2/GDP比值畸高的背后是否预示着我国的经济体内部结构存在某些不合理的部分?M2/GDP比值的继续升高是否暗含着某些潜在的风险?这是本文将要思考的问题。
  由于各国经济货币化的进程不同,国外学者对于此问题的研究较少;而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2006年以前,近期针对这一“货币化之谜”的问题,研究数量相对较少。无论是通过理论还是通过实证分析,解释程度依然有限,这些解释仍无法完全说明这一奇特的经济现象。本文在借鉴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透过现象寻求本质,从地区产业结构差异的视角进行分析,认为产业结构的差异会影响地区货币的需求,进而影响地区货币化程度。
  本文在实证分析中主要采用了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方法。基于本文从地区产业结构的视角,选取的样本数据又是带有强烈的时间序列性的截面数据,所以本文选用了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本文选用了各省及直辖市的人民币存款余额与GDP的比值指标替代地区M2/GDP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了克拉克产业升级指标,即第二、第三产业产值之和的贡献度作为解释变量,以及七天回购利率作为控制变量来分析两者间的影响关系。为了更全面地解释本文的核心问题,实证部分使用第三产业产值的贡献度替代原有的解释变量进行补充性的实证进行辅助分析。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并阐述了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归纳并综述国内外有关M2/GDP比值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及框架;最后指出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第二章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经济货币化相关理论(包括货币化理论、金融深化相关理论)和产业结构相关理论(包括克拉克定理、库兹涅兹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并针对这些理论进行总结评述。第三章为我国地区产业结构差异对M2/GDP比值影响的理论分析。该章在分析我国高货币化现象即M2/GDP之比不断攀升和地区产业结构现状的基础上,从理论分析的视角对我国地区产业结构差异对M2/GDP之比的影响机理进行理论解读。第四章为实证分析部分。实证分析部分主要是以各省及直辖市人民币存款余额/GDP的比值作为M2/GDP指标的替代指标,将其与各省及直辖市的第二、第三产业产值之和的贡献度(克拉克产业升级指标)变化进行实证研究。为了更全面地解释本文的核心问题,实证部分另外采用了第三产业产值的贡献度替代原有的解释变量进行补充性的实证研究。本文的研究时间维度是从2003至2012年,在此时间范围内,选定了31个中国主要省及直辖市作为样本标的。第五章为结论与政策建议。结合上一章的实证分析结果,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根据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展现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结果,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M2/GDP的比值存在畸高的现状,并蕴含了大量的潜在风险。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应随时监控该指标来预防潜在风险的暴露。(2)我国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这甚至比地理性差异更加明显。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货币化程度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国家在进行地区经济建设时不应该按照地理区域盲目地“一刀切”,而是应该考虑其产业结构的特点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调控,并防范潜在风险的聚集。(3)随着第三产业贡献度的上升,各省及直辖市的货币化程度的衡量指标会下降,也就是说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会缓解我国现有的货币化畸高的压力。(4)利率的变化对于各省及直辖市的货币化衡量指标是一个正向的关系。利率的提高会加剧高货币化的程度。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会议
期刊
学位
学位
学位
会议
会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