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营运资本保守型期限错配原因研究

来源 :云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ng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也实现了迅猛的发展。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财务政策是企业发展运营中的重要一环,并且在企业的财务决策中,关于营运资本的决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事关企业的长期项目与短期项目如何进行期限的搭配,也影响着企业的营运资本使用效率。在经典财务管理理论中营运资本的配置有3种可能:其一,期限匹配,属于最佳情况,一般较少出现;其二,激进型期限错配,实务中出现较多,理论上认为这种情况增加了企业的流动性风险;其三,保守型期限错配,实务中出现较少,理论上认为更加安全但资金利用效率低下。因此,不论是企业需要在原有行业中进一步扩大生产,提升规模,或者是涉足多个行业领域、实现多元业务发展都离不开对于营运资本的考虑与研究。其中,债务与资产、投资与融资的期限匹配问题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大量研究发现期限错配是企业中广泛存在的营运资本管理问题。其中,营运资本激进型策略具体表现为企业无法获取足够的长期融资,因而采取短期借款获取资金的方式进行长期的投资;而本文所着重研究的营运资本保守型策略则是企业的长期融资项目不仅可以支撑自身长期投资的资金需求,而且所剩余的部分还被使用在了短期投资上的情况。目前,针对激进型的营运资本管理策略,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保守型期限错配的问题却少有学者研究,所以本文将着重点放在了营运资本保守型期限错配这一角度。对于营运资本的使用而言,保守型的期限错配显然是一种不合理的资本使用方式,但是却长期存在于众多上市公司的实际运营、发展过程中,这其中的原因便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内容。本文选择了传统制造业中的上市企业——“鸿博股份”为研究对象,鸿博股份自2008年上市,截止到2018年,除2015年外,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营运资本保守型期限错配这一现象,通过对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研究,希望可以找出中国上市公司发展中的所面临的制约因素。本文通过对鸿博股份自上市之日起十一年的相关数据与市场信息进行分析,发现:鸿博股份营运资本保守型期限错配的原因可以归结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即传统理论认为的企业的偿付压力,由于上市公司在资产的流动性,经营性现金流以及融资约束等方面存在较多的不足或限制因素,因而往往采取保守型的营运资本管理策略,即将长期资本短期变现使用,进而缓解企业偿还到期短期负债的压力。其二,企业采用营运资本保守型期限错配也存在着为企业积累财务弹性的考虑。企业的决策受到了行业环境,国家政策调整等诸多限制,因此在缺乏优质或前景明朗的投资机会时,企业往往会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出发,暂缓自身的投资行为,选择将长期资本做短期的投资。这样一来既可以获取稳定、基本的投资收益,而且也有助于企业通过营运资本管理,为之后市场环境变化、政策调整、新的优质投资机会出现来积累财务弹性,这也是当前诸多上市公司维持较高水平的营运资本错配的重要原因。鸿博股份正是因为受到以上两大因素的影响,才会在十一年的发展过程中或者主动、或者被动的采取营运资本保守型期限错配这一资本使用方式。
其他文献
2009年4月21日,国家发改委“点头”批准了湖南华菱集团和澳大利亚第三大铁矿石生产商FMG于今年2月24日在香港签署的股权认购协议。这一举动回应了此前盛传“鉴于华菱向澳方承
“需求方方面面、时时处处都存在,信息化建设机构和技术队伍要有敏锐性,努力捕捉和发掘需求,向业务部门去推介,通过挖掘需求来引导建设。以应用促进发展、推动发展。”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指导地区发展前瞻性的行动指南,对于统筹安排各业用地,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用地之间的矛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工业化、城市化进
基于现阶段大的经济环境,在会计实务中资产负债观的优越性十分突出。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转变着会计理念,在市场经济中可以更好地体现资产负债观特征。对此,文章
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质量发展大环境下,内部审计应如何履职尽责,努力建立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又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值
土地整理应避免区域选取的盲目性和规划编制的随意性,应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和统一。